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要闻
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之产业扶贫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6  编辑:wubo

建成于2010年的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多若村草莓基地,每座温室每年可为当地群众实现现金收入8000-13000元;

乃东县泽当镇泽贴儿编织合作社、结巴乡滴新砂石专业合作社、结莎雅拉香布酸奶厂,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走上了产业化路子;

白朗县的蔬菜大棚项目,定日旅游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已成为日喀则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和载体。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过上了好日子,是全区推进精准产业扶贫工作的诸多剪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扶贫是指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增收、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模式,是贫困群众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西藏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特色产品丰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扶贫工作前景广阔。

2014年建成使用的阿里地区札达县扎布让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投入国家资金78万元,项目建设为扎布让组、卡孜组、波林组农牧业生产实现有效灌溉面积达4200亩,使24户贫困户受益,贫困户户均粮食增产70公斤、饲草料增产480公斤。


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的钱包鼓起来


“娘热乡仁钦蔡村8组位于拉萨市城郊,为达到市场和资源的有效结合,2012年,我们利用国家扶贫资金30万元,建了面积达363平方米的扶贫洗车场。”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告诉记者,他们实行了“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项目受益群众推选一名有责任心、有经济头脑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洗车场经理,以贫困群众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据了解,仅2014年,扶贫洗车场项目就为43户户均分红4000元,还吸纳9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1.5万元。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积极实施能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产业项目,并根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性质“量身打造”经营模式,坚持“多维角度”抓帮扶,使项目覆盖到更多的贫困群众,做到脱贫精准。

“整乡推进,就是向有限的土地要‘钱’。 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后,每亩增产10-15公斤。”山南地区乃东县颇章乡哈鲁岗村党支部书记忠奎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

2013年,全地区有18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批复项目59个,投入资金2919万元。由国家投资70万元建成的洛扎县扎日蒙达山地糌粑加工厂,扶持86名当地村民脱贫;

2014年,全地区大力实施整乡推进、面上扶贫、劳动转移、产业扶贫、到户帮扶项目,使12个县83个乡镇49870户164298人受益。

整乡推进是众多扶贫项目的其中一项。在扶贫过程中,山南地区扶贫(农发)办还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着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增收难的现状,扶贫开发项目更是被农牧民群众称为幸福路上的“得力助手”。


精准产业扶贫,“好钢用在刀刃上”


“过去,家里4亩地仅靠种植青稞收入不高。从前年开始,便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改种玛卡,一年下来每亩地比种青稞增加了6800元的现金收入。”堆龙德庆县乃琼镇村民边久谈起他的幸福生活,笑容挂在脸上。

拉萨市结合实际,在深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坚决摒弃“撒胡椒面”的方式,严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实施帮扶措施,切实提高了扶贫成效。特别是近年来,更是紧密结合净土健康产业总体部署,依托各县(区)特色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以扶贫项目为依托,积极配合实施净土健康产业项目,助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2011年至2014年,拉萨市共争取扶贫开发项目692项,落实投资7.16亿元(财政扶贫资金5.55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63%,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达到9258元。

近年来,阿里地委、行署五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49亿元,通过面上扶贫、整乡推进扶贫、劳动力转移扶贫、整村推进扶贫试点、旅游扶贫试点等措施,开展产业扶贫,修建了扶贫商店、高效温室、农机维修站、扶贫综合体、清油加工坊、糌粑加工坊,实施了人工种草、经济林建设;开展旅游扶贫,修建了扶贫宾馆、扶贫招待所、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农(牧)家乐;开展劳动力转移扶贫,实施了砂石料场、预制场、石材加工场;开展到户扶贫,增加了绵羊、山羊、牦牛、犏牛、奶牛、藏鸡等养殖品种,添置了拖拉机等农机具;开展扶贫搬迁(贫困户安居工程),改善了6149户贫困户的住房条件。

改则县卡尔强玛村就是扶贫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09年底,卡尔强玛村共有农牧业总人口72户、283人,贫困人口56户、191人,贫困发生率为67%。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解决就业增收问题,卡尔强玛村率先进行牲畜集中放养,解决生产力。通过扶贫政策落实,当年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在改则县城建成了卡尔强玛村预制厂,成立了农牧民经济合作社,贫困农牧民从卡尔强玛村移居改则县城参与生产运营,当年实现利润70余万元。2014年,卡尔强玛村农牧民经济合作社成为阿里地区管理最规范、效益最明显、扶贫成效最显著的一个农牧民增收组织。仅2014年,预制厂实现利润229万元,受益人口达到275人。

全区扶贫开发把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五大产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坚持产业规划与行业规划相统一,建设内容与行业项目相衔接,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平台。

我区产业扶贫严格执行中央“两个70%”的原则(每个片区县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其中直接用于支持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要争取达到70%),资金向产业扶贫集中。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区认定扶贫龙头企业30家,扶持专合组织180家,初步建成了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特色建材、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增长16%,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6.5%。


改革创新机制,帮助换穷业促增收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绿色饮食品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绿色饮食品业、强化产业扶贫工作已提升为全区发展战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意见”》,《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印发《西藏自治区产业扶贫规划(2013-2020年)》,标志着产业扶贫工作已经摆到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国以民为天,民以业为富,产业兴、则民富。无论是完成减贫任务,还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区域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支撑。改革创新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动力之源,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自治区扶贫(农发)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中,要继续把产业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精准帮扶机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产业开发方式,拓宽项目选项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将国家投资形成的实物纳入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并量化为贫困群众的股份,推行联户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土地和草场流转型、基地集中型、村企业共建型、租赁经营型、参股经营型产业扶贫模式,实行以资折股、入股分红、利润到户,形成贫困群众与企业、农牧民专合组织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坚持从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农村改革推动产业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将草场、土地、牲畜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牧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流转,积极推进设施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各种生产要素适度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规模经营。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突出资源整合,瞄准牦牛、蔬菜、藏药材等优势产业,按照“一次规划、分批投资、逐年建设、做大规模”原则,集中资金对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综合生产能力强、加工增值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的产业基地,打好生态、无污染和绿色、有机牌,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示范户,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本网记者 刘倩茹 见习记者 周婷婷)

内容时间:2015-10-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