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之后又在多个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不仅关系到数千万人民的福祉,更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西藏自治区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方式,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输血”与“造血”并举,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十二五”以来,西藏累计实现41.42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9.62%下降至2015年的32.95%;201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贫困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西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和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相关部门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深入到农牧民家中,通过摸底调查、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等一系列措施,对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建档立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什么问题最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搭建了精准管理、精准扶持、精准考核平台。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还解决了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分布不详的问题,使扶贫工作更加有方向,同时也使精准扶贫得到了有效推进。
定点帮扶,精准扶贫到户到人。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开展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农牧区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对贫困群众开展帮扶工作;建立脱贫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党员干部带上帮扶慰问品、慰问金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困难群众结对认亲,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产业扶贫,从“输血”向“造血”的路径转变。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扶贫开发的根本在产业。西藏地域辽阔,特色产品丰富,为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意见》、《西藏自治区产业扶贫规划(2013-2020年)》等,把产业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紧密相关的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作为产业扶贫的产业,使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增收、逐步实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让扶贫从“输血”变“造血”,成为当地人口彻底脱贫的治本之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西藏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精准扶贫,西藏在行动!
内容时间: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