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要闻
新疆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的攻坚战
作者:黄建江   发布时间:2017-08-17  编辑:youziyue

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大多在一亩左右,如何让贫困农牧民在一亩耕地上有效实现脱贫致富?最近记者采访中,亲眼目睹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依托当地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脱贫致富的一幕幕壮观场景。


Img351154668.jpg

资料图:和田县一位维吾尔农民看着即将收获的核桃,笑逐颜开。

    新疆日报讯(记者黄建江报道)


  核桃立县 织毯富民


  和田的核桃举世闻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大农牧民却没能依靠林果业摆脱贫困,究其原因是没能形成产业优势,没有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最终只能守着家里的林果受穷。


  7月中旬,记者来到和田县时,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驱车行驶在和田县布扎克乡的道路两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核桃园,绿油油的核桃挂满枝头,和田县副县长塔依尔·吐尔提风趣地说,这里就像一个天然的核桃公园。


  布扎克乡农民努尔买买提·阿斯木开着一辆长安皮卡把记者迎接到他家的核桃园里。努尔买买提指着挂满果实的核桃树说,他种核桃已10年了,6亩核桃去年收入2.4万元。除了6亩核桃园外,还经营核桃和红枣的收购和批发生意,并在北京开了两家新疆干果店。去年,经他手收购和批发的核桃有380多吨、红枣65吨,纯收入达到44万元。努尔买买提告诉记者,他打算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现代企业管理,今后不仅接自己的班,还要成立公司,实行规模化经营,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布扎克乡党委书记马波说,布扎克乡耕地面积3.1万亩,人均只有1亩核桃地。2006年,该乡被自治区确定为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乡。从那时起,和田县就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并确立了“核桃富民”“核桃立县”的发展思路。目前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拉动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整乡推进连片开发进程中,该乡整合扶贫资金220万元,对全乡2220亩的核桃进行嫁接改良。通过连片开发,原来的千亩核桃园如今已发展到 3.3万亩,精品核桃园达3万亩,挂果面积达2.5万亩,核桃总产量达2000吨,总收入达4000万元,农牧民人均核桃收入达2600元,占到全乡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和田地区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近年来,和田县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依托基地、优化服务、提升品质、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核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分管林果业的和田县委常委马新宏说,按照“核桃富民、核桃立县”的发展思路,他们把核桃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面积和产量每年都在增长。据了解,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该县采取组建核桃协会、参加各种形式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等措施,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影响,提高了和田薄皮核桃知名度。经过几年的发展,核桃产业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30万亩、580万株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和田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产核桃2.5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核桃人均收入1912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7.96%。


  在不断扩大核桃种植面积的同时,和田县把核桃的产销与市场挂起钩来,支持果农、农民经纪人和各类合作组织从事林果营销。目前该县每个行政村有1名—2名农民经纪人,7名—8名营销大户。为使核桃经纪人、营销大户真正成为农产品市场的纽带和桥梁,提高核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县上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洽谈会,向外界推介宣传和田薄皮核桃。目前,全县已引进两家核桃深加工企业,企业的落户使该县核桃产业逐步向“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不仅提升了核桃产业的附加值,也为农民快速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


  和田县又是“地毯之乡”。地毯业具有投资少、增收快的特点,有利于一家一户生产,是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和田县按照“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利用自治区扶贫办近几年为该县配备的10000副钢制地毯架,加快推进户均1副钢制地毯架入户的步伐。并依托地毯协会,借鉴和推广“公司+车间+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地毯业。从去年开始,该县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制订了地毯业发展规划,农民从事地毯加工的积极性高涨,产品质量也有了长足发展,地毯产业正成为继核桃之后该县农民增收的又一新亮点。目前,和田县地毯架总数已达30000副,织毯户由2005年的2.2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万多人,农民人均来自地毯的收入达200元以上。


  戈壁产业富百姓


  乌恰县位于祖国西部边陲,全县耕地面积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由于自然条件差,这里被人称为“有地无土、有场无草、有山无果”。


  为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走出“种地没土,养畜没草”的困境,该县积极寻找新的增收途径。2007年底,乌恰县在城郊戈壁滩上建立起了15座日光温室,并创造性地采用以土、沙石、棉籽壳等为基质,以营养液为养分的无土、少土栽培技术,2008年初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戈壁设施农产品。此后,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纷纷尝试在戈壁滩上发展设施农业。经过大胆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希望之路“戈壁产业”。


  近几年,乌恰县把发展戈壁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改善农牧民生计的战略举措,坚持“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思路,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到现代产业当中,实现了农牧民的持续增收。


  38岁的买买吐逊·库曲困巴依是黑孜苇乡阿依不拉克村村民,2010年之前他还靠帮人放牧和打零工为生,如今已是一个拥有21个蔬菜大棚的“小老板”了。买买吐逊告诉记者,在外打零工时也曾见过种大棚,当时没有多在意,只是听说种大棚收益不错。2010年回到村里,看到戈壁荒滩上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他就申请承包了一座大棚。承包大棚不到一年,就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亲戚朋友看到买买吐逊生活宽裕起来,都好奇地问他是怎么脱贫的,买买吐逊告诉这些亲戚朋友们,种大棚一年能收获3茬,收入比放牧、种小麦、玉米划算多了。“如今,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开始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并申请到戈壁荒滩上承包大棚。”买买吐逊自豪地说。


  乌恰县扶贫办主任宋发雄说,戈壁产业开辟了一条改变牧民生产方式、加快脱贫致富的路子,它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中产生了明显效果。据了解,近年来乌恰县在戈壁产业示范基地全力拓宽就业渠道,招聘了882名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回乡青年、复转军人等在戈壁产业中就业,有近千名农牧民通过从事设施农业,走上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县上还依托喀什—乌恰经济圈,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成立了高原有机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实行订单上门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鸡、鸭、鹅成就大产业


  人多地少是制约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首要因素,这些地区人均耕地仅有1亩左右,种植业发展空间有限。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发展步伐,他们转变观念,把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光瞄向了特色养殖业。走进享有“养殖之乡”的和田县拉依喀乡喀勒维村养殖大户买吐努尔·吾甫尔的鸡舍,看到的场景令人惊讶,300多平方米的鸡舍4个连成一排,一个鸡舍里可养殖5000多只鸡。在鸡舍里3排养鸡架一字排开,鸡架上,蛋鸡伸出脖子在欢快地叨食,食盘下的收蛋架上不时滚出一个个刚生下的圆溜溜的鸡蛋,一眼望去颇为壮观。吐努尔·吾甫尔说,他家养殖了20000只蛋鸡和5000只肉鸡,每天可产蛋6500枚,日产量380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蛋7.5元,每天380公斤蛋可收入2850元,除去成本每天纯收入1500元,去年纯收入达55万元。


  拉依喀乡党委书记蒋成华说,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乡里建成标准鸡舍1.98万平方米。目前全乡家禽年存栏30万羽,年出栏21万羽。其中养殖万羽以上的7户,千羽以上的386户,全乡家禽养殖年收入达460万元,初步形成了大户集中育雏、农户分散养殖、统一回收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全乡已建成4个高标准、高效益、规模化养殖小区,培育230户高标准科技示范养殖大户、家庭养殖户,形成“基地+小区+大户带小户”和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家禽养殖已成为拉依喀乡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乌恰县针对草场超载、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等实际,提出了跳出牧业抓牧业,以工业化发展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牧业立县”的发展思路,提出做到控制大畜、发展小畜,加大特禽养殖,增加牧民收入的发展思路,引导农牧民利用河道渠边、草场林地、戈壁荒滩进行红嘴雁、大雁鹅、草原鸡等特色高原禽类养殖,近年来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划分了10个特色养殖区、4个养殖育肥良种繁育区、4个育雏中心、两个禽类孵化繁育基地、两个畜牧科技示范园,新建年产100万羽能力的孵化育雏中心和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禽类年养殖达80万羽(只)。去年全县养殖禽类80万羽,共孵化各类禽苗50万羽,出栏50万羽。


  在乌恰县特色养殖繁育基地,县扶贫办主任宋发雄指着在水塘里撒欢的鸭鹅说,这个特色养殖基地是由江苏省常州市投资475万元建设的,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现已养殖鸡、鸭、鹅、鱼等,其中鱼苗投放2.8万尾,家禽投放3万羽,年收入可达60余万元。去年下岗后来到特色养殖繁育基地工作的艾尼瓦尔·


  要尔达西自豪地说,这里养的都是真正高原绿色鸭鹅,连乌鲁木齐的客户都来这里采购呢!他们在这里共有10人负责养殖,每人每年可拿到4万元的纯收入。


  黑孜苇乡副乡长张志英带记者参观了该乡的特色养殖就业基地一分场,这里养殖了20000只肉皮两用的“斯姆哈纳”獭兔,每年出栏8000多只,种兔2000只,年产值110万元,年收入40余万元。


  专访自治区扶贫办产业扶贫处处长屈华


  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如何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从而摆脱贫困?近年来,我区各地在产业扶贫上做了哪些工作?自治区扶贫办产业扶贫处处长屈华认为,近年来,我区各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农牧民增收、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思想,在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发、边境扶贫等重大扶贫措施中,以产业发展为主线,扶贫培训、互助资金、定点帮扶都向产业发展倾斜。


  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屈华说,近年来,我区每年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财政扶贫资金保持在7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2亿元,其中直接支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达25.12亿元,占财政扶贫资金的78.5%;扶贫项目受益村达到5380个,其中贫困村3376个,覆盖农村人口22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4万人。仅201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达86933.51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的73%。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目前我区贫困地区,尤其是南疆三地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新定植经济林240.27万亩,嫁接改造152.64万亩,新增人工改良草场及饲草料地56.47万亩、特色经济作物125.85万亩,建设设施农业大棚14.11万座、青贮窖2.31万座、牲畜棚圈6.02万座,购买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家禽759万只,购置地毯架2.08万架,有228.83万亩粮食作物得到支持,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擎作用


  屈华认为,在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擎作用是关键。近年来,自治区先后建立了扶贫龙头企业论证制度,成立扶贫龙头企业联谊会,搭建政府、企业、金融部门的交流平台,开展企业经理培训班,加强对扶贫龙头企业服务。全区扶贫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由最初认证的36家发展到了现在的133家,队伍逐年充实、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实现了重点地州全覆盖、重点县(市)基本有扶贫龙头企业、贫困乡村有扶贫产业基地的格局。


  屈华说,这些企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0年底,全区133家扶贫龙头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114.4亿元,年销售收入达85.7亿元,利润总额达7.35亿元。2011年有71家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获得扶贫贷款9.7亿元,补贴利息3661万元。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贫困地区农牧业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加快了农牧民增收的步伐。龙头企业在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培植知名品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的优势资源转换、优势产业开发与龙头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培育壮大了优势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每个县有1个至2个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屈华分析到,我区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扶贫龙头企业规模小、投入少,产品处于初加工的较多,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带动作用不强。二是部分群众自觉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的意识不强,而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标准低,产业发展受自然灾害、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特色产业在品牌培育、宣传方面力度不大,缺乏争创名牌和品牌的意识,农业产业化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三是在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面,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规划是先导 政策多倾斜


  在谈到如何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时,屈华说,首先要指导贫困地区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充分调研,认真论证,听取各专业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本地“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使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既符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自治区产业发展目标。其次是加大对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区、特困山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这三类区域,对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上采取有区别化的扶持政策。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持,把发展产业化同农村科技推广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化,为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特别是供求、价格、库存、进出口等信息,指导企业和农民及时调整生产,增加收益。同时营造有利于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府各部门要将支持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根本职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呵护企业成长壮大。


  屈华希望贫困地区要加快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不断壮大,形成系统、完善、紧密的组织网络,统一组织生产,合力开拓市场,共同抵御风险,使贫困农牧民通过这一平台,提高生产技能,尽快脱贫致富。


内容时间:2012-08-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