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要闻
生态治理美吕梁 脱贫攻坚富吕梁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12  编辑:wangximing

      9月26日,全省国土绿化彩化财化现场推进会在吕梁临县召开。省林草局相关处室、省直林局、各市县相关人员齐聚临县并全程观摩。会议安排紧凑而富有节奏,观摩点跨度之大又遥相呼应。与会人员纷纷惊叹其“鬼斧神工”。
  其实,哪有什么“鬼斧神工”!祖祖辈辈的吕梁人,特别是沿黄流域的百姓,深受自然立地条件的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而林业发展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绿水青山,正在吕梁市变为现实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脆弱的生态,贫瘠的土地,是吕梁人长期面临并着力破解的两大难题。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吕梁山区生态治理的唯一途径,也是吕梁历届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工作之重。特别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围绕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奋斗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力推进国士绿化、生态建设,使一片一片的绿色在吕梁千沟万壑间迅速延伸。
  几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坚持生态与生计并重、增绿与增收同步,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了生态扶贫的实践创新,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
  “连续三年在春季和秋季召开造林绿化动员会,持续实施三个‘100万亩’工程,包括每年退耕还林和造林100万亩、每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10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吕梁市副市长尉文龙娓娓道来。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13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2.48%,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6%,升居全省第三;森林蓄积量2248.6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51.42立方米/公顷。近五年,全市年降水量平均值增加81.8毫米,达到548.5毫米;沿黄四县流入黄河泥沙量每年减少700多万吨,文峪河、三川河、湫水河、蔚汾河等主要河流的径流量显著增加。
  2017年,《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同年,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合作化造林模式被国家发改委、林业和草原局、国务院扶贫办等3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2018年吕梁生态脱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获得“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荣誉称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成为吕梁最核心的生态竞争力和新名片。

临县经验,正在成为“临县模式”

  临县是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叠加。多年来,临县人民认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在山、而治理的根本也在山。
  “我们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绿化彩化财化’的生态建设要求,打造了四个示范工程,创建了四种模式,进一步升华了生态扶贫的内涵,探索了沿黄修复治理的新路子。”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生动讲述近年来临县的生态发展经验。
  多年来,临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山上治本力度,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治理项目。如今,全县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由期初的0.78毫克/立方米下降到期末的37微克/立方米;降雨量由期初年均482.9mm,增长到期末平均690.9mm;全县25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已经治理1706平方公里。
  2017年5月,全省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现场推进会在临县召开。今年,全国脱贫网络展中展出临县环城黄土高原上大规模造林绿化图片和临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春季造林启动大会图片。临县通过规范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运行,推广“支部+合作社”模式,保证贫困群众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参与率。
  “全县造林专业合作社291个,社员达到3.6万人,其中贫困社员占87.6%,人均达到1.2万元,户均达到4800元。退耕还林兑现国家补贴7.9亿元,涉及16万贫困人口,户均增收6200元。”临县县长李双会对造林绿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数家珍。他继续说,“我县近年来营造的55万亩生态林已列入碳汇林项目,通过碳汇实现增绿增收。”
  在打赢“两场战役”的同时,临县也创造了独有的“临县模式”。用五年时间把沿黄区域20.6万亩石质荒山和中东部15万亩宜林荒山进行修复治理,防治水土流失,让荒山绿起来。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树种多样性,增阔减针提升景观效果,让山川美起来。实施提质增效,把低效林变成高效林,把单一林变成立体种植林,拓展经营模式,推行经济林保险,发展林下经济,开发黄河旅游,让百姓富起来。
  今年,临县通过飞播造林10万亩,采用穴盘苗、容器苗、客土保活等抗旱造林技术,采取生物隔离防火、定点监测防虫提高造林营林科技含量,提升生态建设水平,让质量高起来。实行局地合作、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形成社会办林业,全民建生态,共同搞好黄河流域治理的良好格局,让机制活起来。

120多公里,现场学习临县模式

  “如今之临县与不久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枣园成了林草融合的示范点、黄河边成了景观廊道,取得如此成效,值得大家为之赞叹。”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龙给予临县县委、县政府以高度评价。
  此次观摩共分三个部分,跨越120多公里,工程之间既异曲同工又匠心独具。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观摩的第一站——寨则山示范工程。它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湫水河黄河入口处。
  “寨则山实施山下治水、山上治土、田园增效,打造旅游观光景观道路,实现治理的全覆盖。”临县林业局高翠文介绍综合治理经验。该工程规划布局宜居景观、休闲采摘、娱乐游园三个重点,克服极端干旱气候和困难立地条件,统筹推进沟、坡、梁峁综合治理。
  第二站来到林草融合产业提升工程,总面积27万亩。围绕大治理、大修复、大保护,致力土地高效利用、林草复合生产、红枣提质增效、产业不断延伸的目标,该工程在沿黄4市19县率先创新了黄河流域林草融合提升新机制,闯出了红枣产业再次振兴新样板和产业链延伸新示范,探索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新模式。
  最后一站是中兴社林草生态综合修复工程。该工程是黄河流域一级支流月镜河整流域的其中一段,总治理面积3万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思路,遵循植树种草、林草防火导则,落实“造林先造隔离带,留足绿化防火道”的要求,培育便于防虫、利于防火、稳定健康的林草生态体系,坚持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实现由“一针独揽”向“混交提质”转变,由“增绿量”向“增颜值”转变,由单一治理向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
  观摩接近尾声,张云龙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学习临县经验的六个方面:学理念、学布局、学模式、学科技、学机制、学精神。最后给各市县代表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学临县、想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他希望大家能带着这种初心,把林草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带着这种使命,把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呈现在社会面前,提高林草的地位,树立林草的形象。


内容时间:2020-09-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