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扶贫规划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4  编辑:limiao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和社会保障等事业,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支持与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支持区域内高等院校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等方面相关专业。推进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巩固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加快继续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源共享。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优先利用闲置校舍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村级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科学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着力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住宿和食堂条件,对难以保障就近入学或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优先提供校车服务。加大对农牧区远程教育和信息化设施配备支持力度,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配备,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大力培养“ 双师” 型职业教育师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执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提高贫困边远地区教师待遇,对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加快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行县( 市、区) 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政策。落实农牧区和林区、垦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免住宿费政策,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 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鼓励区域内外大中城市以及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边远地区学生就学。支持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面向本区域定向招收农村学生。通过财政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高等教育。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健康教育机构、中心血库( 储血点)和急救机构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监测和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碘缺乏及氟中毒等地方病、食源性疾病、人畜共患疾病和职业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每个县( 旗、市) 重点办好1-2 所县级医院,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基本药物全部配备制度。加强药品生产营销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 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有1 名合格乡村医生,充实社区和乡镇医院护士队伍,保障基层医生和护士合理待遇。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优先评定职称。提高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发展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

改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推进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落实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防治措施。实施孕前妇女和婴幼儿营养计划,对孕产妇补充叶酸,提倡母乳喂养,农村地区全面实施“ 降消” (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和“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项目,将住院分娩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围。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动态调整。强化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发展需要,加大现代农业、新能源、清洁载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强推广应用。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合作,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信息金融服务“ 三位一体” 相互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或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继续实施“ 星火计划” 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选派科技副县( 市) 长和科技副乡( 镇) 长、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盟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实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每个行政村有1 个农家书屋。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扶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增强人民体质。


社会保障

完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保障标准。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之间的衔接。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妥善解决企业下岗人员和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取暖等生活问题。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定参保( 合) 率,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探索整合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提高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提高包括重性精神疾病以及大骨节病、碘缺乏、氟中毒、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逐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妇女“ 两癌” 免费检查项目。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建立大病救助机制,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参合农民和大病患者给予更高水平医疗费用补助。

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推进和加强各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县、乡镇( 街道)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社区、行政村逐步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加强城乡各级福利院、敬老院、精神病院、救助管理站、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建设,建立广泛覆盖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全面发行社会保障卡并积极推进应用。


社会管理

提高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完善社区治理机构,加强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提升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实施购买服务,进一步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提高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以及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机制。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统筹教育、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完善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解决就医、住房、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加强区域性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

内容时间:2015-12-2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