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水旱蝗疫     检索到  839  条相关信息

1934年的灾况,实际上却显示了所谓“黄金十年”全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大水,大旱,交迫并发,再加上雹、风、虫、疫诸种巨灾,标志着广大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全面、深刻、持久、又难于自拔的社会经济危机。

作者:刘仰东 夏明方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咸丰朝(1851~1861)是一个多事的年代,这十一年间,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灾害肆虐,水旱蝗疫交乘。

作者:刘仰东 夏明方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熊希龄是民国时期驰名中外的大慈善家。他曾任民初政坛中的“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后弃政行善,以办理慈善事业为职志。他先后参与赈济顺直水灾、华北五省旱灾、湖南水旱各灾及兵燹,并主持世界红卍字会,致力于全国各地的赈灾恤贫、扶弱助困等慈善活动及海外的灾害救济。同时他还在北京创办香山慈幼院,培育了一批孤贫儿童。熊希龄办理慈善救济、主持慈善教育事业达十余年,业绩显著,颇...

作者:曾桂林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1902年8月5日,袁世凯奏呈光绪皇帝,在直隶保定府设农务局,附设直隶农务学堂。附:(一)、(二)。1904年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令已习普通中学毕业学生入学;以授高等农业学艺,使将来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并可充各农业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国无惰农、地少弃材。虽有水旱不为大害为成效。予科一年毕业,农学四年毕业,森林学、土木工学三年毕业。

作者:出版时间:1992年08月
关键词:

唐代统治者的社会保障思想在社会保障制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贞观政要》即一部全面反映唐太宗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强调民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二是体恤民众疾苦、减轻百姓徭役。“劳弊之事,诚不可施於百姓。”三是崇尚节俭。“知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省游畋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

作者: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古代中国,天灾与饥荒频发,灾荒一体。如历史学家邓拓所论:“我国灾荒之多,世界罕有,就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18世纪,直到公元20世纪的今天,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至称我国为‘饥荒的国度’。综计历代史籍中所有灾荒的记载,灾情的严重程度和次数的频繁是非常可惊的。”邓拓统计,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与饥歉多达5079次。其中,水灾...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明代灾区社会失范与否,灾民生计状况是其决定性因素。尽管明初以来建立了严格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与控制制度及其体系,但是,在饥饿的灾民面前,基本失去效力。至于明中后期里甲制瓦解,保甲制与乡约局部实行,以及地方精英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控制模式的诸多努力,既是传统社会变迁的系列应对之举,也是社会“灾区化”的必然结果。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有如明初里甲制一样一度实现基层社会控制...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成化以来,明代“灾害型社会”基本形成,江南等地社会经济生活商品化增强,统治危机与传统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是时,以丘濬、徐光启等为代表的一批有着强烈经世情怀的士大夫,以明中后期经济社会新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救时为目的,以重新阐释儒家“治道”与“治法”为途径,深刻检讨传统儒家治国思想与明初以来国是得失,主张改良政治,旨在化解社会危机。这些救时之举是明中后期社会变...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