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心理适应     检索到  22015  条相关信息

简单而言,移民的心理适应,是移民社会适应的最高层次,因为心理适应的结果最终决定着生态移民能否对现有的生存环境和社会角色产生认同,影响着他们能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适应。这里对生态移民心理适应的考察主要集中在移民对当前居住社区的认同,以及对当前身份的认同。

作者:冯雪红 出版时间:2016-12-01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立高校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主办方为民间资金,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面向区域狭窄,灵活适应社会需求;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灵活,人员流动性较大。基于以上原因,民办高校新进教师较易出现因环境改变、角色转变、教育教学、职业生涯发展、自我实现而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校方“重人才...

作者:陈丽 曲雅俐 出版时间:2013-02-01

本章是对珠海市唐家湾镇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该研究调查对象为居住在该社区且于1988年珠海市统征土地后转变为市民的被征地农民。本章不是单纯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都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而是结合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上并以此为突破点。当前学术界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研究方兴未艾,根据柏格·罗达的推一拉理论,人口迁移发生的原因是原住地...

作者:周大鸣 出版时间:2015-10-01

本文通过对“6·17”长宁地震后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的过程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对各个阶段的心理援助服务、各种不同模式的心理援助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与国内外的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结合“6·17”长宁地震的特点,分析此次灾后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张力文 出版时间:2022-03-01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初级关系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而次级关系的重要性在逐渐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正式、更加非人化和科层化。城市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需要抵制对于流动人口的歧视,各国际机构和国家、地区不断呼吁通过融合使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勇 刘国翰 出版时间:2016-12-01

本研究对武汉地区325名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学校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考察了心理韧性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内高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汉语水平上的差异显著,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2)内高班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家庭支持与人际协助在考...

作者:杨钦君 赵冬梅 陈雪影 出版时间:2019-06-01

中小学生和教师成为地震灾难中心理受灾最严重的群体。灾后心理援助的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组织和培训,灾后复课的策略缺乏心理学依据等。建议加强面对家长的心理康复,加强教职工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心理援助的工作水平。

作者:刘正奎 张宏宇 龙迪 祝卓宏 史占彪 王文忠 出版时间:2009-03-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部分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乏有效监管和亲情呵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遭遇意外伤害,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积极心理取向出发,对什么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的基本成分、心理结构、测量工具以及心理功能等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为开展积极取向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作者:余益兵 出版时间:2018-11-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