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巫溪县天星乡:“姚书记”山村扶贫二三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0  编辑:崔月

 姚谊厚,54岁,巫溪县纪委常委、组织部长,党龄17年。

  他曾于2015年担任巫溪县天星乡湾潭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并兼该村第一书记。湾潭村是巫溪有名的贫困村,地处山区,幅员面积46.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56人,在家的四五百人中建卡贫困户就达74户。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却已于2015年底提前一年“销号”。

  如今,姚谊厚又被派驻天星乡另一个不通公路的贫困村——江池村担任第一书记。

  姚谊厚是怎样帮助湾潭村提前“摘帽”的?近日,记者在湾潭村采访时,听到村民讲了三个关于他引导村民增收脱贫的故事。

  因户施策,帮助做事总是慢半拍的“刘拖拖”脱贫

  “刘传喜?就是那个‘刘拖拖’嘛!”提到三社农民刘传喜,湾潭村的好几名村干部直摇头,说刘传喜做事总是“慢半拍”。

  村支书张学军说,往往是别人已经在卖包谷了,刘传喜的包谷才抽穗;下雨天大家都下地撒种种菜,他却背个箩筐到处卖菜,到第二天已是不适合播种的大太阳天;春耕时,县农商行周三到天星乡场镇为村民办理存取款业务,大家都早早前来排队取钱买种子、化肥,他偏要过了中午才来……

  刘传喜的住房是1999年建的,因年久失修,墙壁上满是裂缝,屋顶还可见好些破洞。一下大雨,屋里就水漫金山。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户,却在姚谊厚的帮助下脱了贫。

  姚谊厚说,精准脱贫,就是要针对每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制定脱贫规划。

  刘传喜其实并不懒,干起农活来和别的许多村民一样勤快,早出晚归不说,有时忙得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他的主要问题是做事没有计划、不善统筹安排。

  姚谊厚通过走访弄明白刘传喜增收难的原因之后,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对这种性格的村民,你只要时时督促他、提醒他,帮助他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那么他就有脱贫的希望。

  作为第一书记,姚谊厚一个月里有20多天“泡”在湾潭村。拿定主意后,他和刘传喜进行了充分沟通,开始隔三差五地督促、提醒他;此外,还委托村支书张学军和其他热心村民担任“监督员”,专门负责向刘传喜推荐种植价高、好卖的当季蔬菜,并敦促他不要误了农时。

  姚谊厚还妥为规划,支持刘传喜种植了2亩管护容易、人工耗时少的福建三红柚,3年后便可见效益。

  整合危房改造资金和贫困户差异化补助资金共计3万余元,姚谊厚和驻村干部们为刘传喜量身制定了房屋改造方案,并积极组织大家前来帮忙施工。

  就这样,刘传喜的房屋进行了加固、维修、粉刷,还进行了扩建,有了像样的厨房和卫生间,水电也重新安装了。村里还帮他硬化了从家门口通往村公路的出行便道。

  刘传喜不但有了一个崭新的家,出门卖菜也更方便了。

  2015年,刘传喜喂猪1头、种菜2.5亩,纯收入近2000元;加上生态公益林补偿632.5元、种粮直补299.7元、养老保险1140元,终于脱贫了。

  今年上半年,仅靠卖菜,他就已挣了1000多元。

  改善交通,促成外出贫困户吴明清返乡创业

  湾潭村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贫瘠,且人均耕地只有0.7亩,难以发展规模种植业。此外,交通不便也是原因之一——全村唯一的进村道路宁万路十分狭窄,许多地方甚至无法错车。

  村支书张学军告诉记者,在这个村,因家庭贫困而抛弃丈夫出走的女子为数不少,最近两起“出走”事件分别发生在2012年和2013年。

  吴明清是一社的贫困户。早在2004年,妻子便离家出走了,将年仅两岁的女儿丢给了吴明清。

  吴明清好不容易才把女儿拉扯大,同时还要赡养老母亲,十分不易。

  前些年他女儿考上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2万余元。吴明

清不得已丢下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去广州打工,可是一年下来挣的钱还不够供女儿上学。

  这个家因此被评定为贫困户。

  去年7月,姚谊厚到吴明清家走访后,有了个想法:湾潭村气候温和、风景宜人,距县城仅17公里。如果能解决交通问题,这里的乡村旅游业便能发展起来,从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姚谊厚在将这个情况向巫溪县纪委扶贫集团反映后,集团多方协调资金,对宁万路进行改造,基本解决了会车难的问题;同时对沿线危险路段也进行了整治加固,并协调电力、水利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为村里解决了水电和移动网络问题。

  这一切办好后,姚谊厚给吴明清打了40多分钟的电话,劝他回家发展乡村旅游业。还让自己在县医院工作的女儿帮忙,为吴明清的女儿解决了实习问题。

  没了后顾之忧,今年5月1日,回到湾潭村的吴明清在当地开了一家大排档,不到两个月,就收入了近5000元。

  基础设施完善后,湾潭村的乡村旅游业开始起步,带动了许多贫困村民增收。

  专门架桥,为方便河沟对岸的两位老人出行

  湾潭村三社农民周光清、周光和都70多岁了。不愿跟着儿女进城居住的这兄弟俩,孤零零地住在大溪沟(当地一条河沟)对岸山坡上。

  老人最害怕的,就是通过这道河沟。

  过去的几十年里,河沟上一直没有像样的桥。两个老人没办法,只得请人用木头架起一座简易木桥。一遇到涨水,木桥便会被淹没,两人哪儿也去不了。

  即使是在晴天,过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周光清告诉记者,他和周光和的腿脚都不灵便,每次过桥颤颤巍巍的,还曾摔过好几次,“特别是去年我被检查出患了骨癌之后,就更不敢过桥了。”

  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姚谊厚十分着急,赶紧组织村两委为老人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为了用好每一分扶贫资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通常是通过村里统一提供材料、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进行。但两个老人的子女不在村里,姚谊厚便组织了5名村民通过换工的形式来为老人架桥。

  短短两天时间,一座长约3米、两侧有护栏的小桥便建成了。从老人家到小桥的人行便道也进行了硬化,总造价不过2000元。

  如今的湾潭村,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家家户户还都有了水泥院坝和出行便道,面貌已经大变样了。


内容时间:2018-07-0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