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泸西白水镇:“五条链”带贫困群众致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5  编辑:蔡旭莹

人民网泸西12月15日电 在整乡“双推进”工作中,泸西县白水镇瞄准村情、党情、民情,在扶贫与党建上找结合,在“两手抓、两结合、两促进”中求成效,不填“窟窿”、不打“补丁”、不搞“盆景”,延伸产业党建“五条链”,力求让贫困群众不再“贫”。


“党组织作用在产业链上发挥”


在扶贫开发“一廊两带三片区”产业建设中,2万亩高原梨、4000亩优质蔬菜、3000亩苹果、1000头奶牛养殖基地等产业规划布局落地到哪里,专业合作社、产业党支部就建立并活跃在哪里。先后组建高原梨、苹果、蔬菜、养殖等8个党支部,40名农村党员按产业、属地实行“双重服务”,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市场,一头服务企业、一头服务农户,闯出了“党组织跨区域组建、党员跨区域服务、党员群众跨区域增收”的新路子。


果衣村委会所白村村民彭贵清,家处高寒山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家有4口人,耕地16亩。2015年,栽种了10余亩烤烟,6亩玉米,毛收入近3万元,但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成本较高,2个孩子读书,一年下来所剩无几等等。白水镇领导干部帮扶措施如下:“果衣地处高寒山区,土壤、气候等因素确定了此地,比较适宜栽种苹果,栽下苹果苗后,第一年实行烤烟套种,第二年实行林下种草,以草养畜……”


“今年年底,我打算栽种15亩苹果。明年,在苹果树里进行烤烟套种。后年,发展林下种草,以草养畜的循环经济。届时,我将引进黑山羊进行高床圈养”。彭贵清脸上堆满了笑容。


“股份合作经济在产业链上推开”


锁定“集体经济创收围着产业转”的思路,着力挖潜高原特色农业的后劲和优势,搭建合作平台、选准合作载体、拓展合作半径,因村制宜与企业合作、与大户联姻、与群众抱团,实行“一村一品”储备项目、“一村一策”推开项目、“一村一队”包抓项目、“一村一牌”提升项目,成功培育培树出红杏村黄芽韭菜种植、益谷村浅水藕种植、桃园村土地流转服务、无浪村青储饲料种植、平田村苹果种植等14个“股份合作经济”项目,每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持续创收3至10万元“红利”,让昔日“空壳村”逐步过渡转型为“增收村”,一些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了、腰杆更硬了、业绩更优了。


“精准扶贫,‘扶贫 ’不同于‘抚贫’。扶贫是要让贫困户拔掉穷根,‘抚贫’更重在形式。我们不搞有看头没‘嚼头’的‘抚贫’工作”。因此,泸西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把效益直接落实到户,落实到人,把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泸西引进云南牛牛牧业有限公司发展生态观光牧场。项目总投资20128万元,拟打造总规模5000头的奶牛标准化现代生态养殖示范观光牧场和高端鲜奶加工基地。基地兴建后,当年就产生了效益,带动了无浪村委会300余户贫困户增收,玉米产值是以前的3倍。


2015年,该公司引进了1000头奶牛。2015年4月,与无浪养殖合作社签订了18000吨青储玉米合同,每公斤青储玉米价格0.4元;其次,青储玉米加工费为每公斤0.04元。“以前栽种玉米,每亩六七百元,现在栽种青储玉米每亩平均产值2000余元。”无浪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严恩华笑声朗朗地说道:“无浪村85岁贫困户陈天宝,今年栽种青储玉米毛收入6万元。不用2年定能脱贫。贫困户李小春,今年栽种了8亩,毛收入1.6万元;加上其它收入,3万余元,不用3年也能摘掉贫困户这顶破帽子”。


“‘明白人、带头人’队伍在产业链上锤炼”


坚持在“双推进”中培养、锻造和检验“明白人、带头人”队伍,注重把产业“状元”、致富“明星”、田间“秀才”优选为“苗子”,适时搭台子、交担子、扩路子,健全完善“六星级”培养、管理、使用和考评“链式”机制,推行“动态评星、增星减星、以绩定星、以星定酬”管理考评办法,催生并涌现出了马振华、马克勇、陈丽琼、李永生、严小礼等25名本土典型,通过“结对”方式带动253名党员、610户群众发展“泸果”、“泸菜”、“泸药”、“泸畜”等高原特色农业,既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又活跃了群众的“脑袋”,党员干部领富、带富、帮富、共富的“热能”转化成了“动能”。


红杏村有1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红杏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马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泸西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发展股份合作经济,今年5月马振华与4户党员群众筹资200万元承包了350亩土地发展黄芽韭菜,专门对准了昆明呈贡蔬菜市场。“现在,我们每天都以每公斤11元的价格,定时定量销售3.5吨到昆明呈贡市场。预计明年3月就能收回成本。”


在马振华的黄芽韭菜基地,记者看到上百名工人在田间地头从事施肥、除草、浇水、挑摘韭菜等工作。“在这打工的农民工,百分之八九十都属于红杏村委会的贫困户。”马振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说,“优先考虑贫困户,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这就是我们建立黄牙韭菜基地的初衷。”


“党员群众在产业链上抱团”


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村党员群众抱团发展产业,组成“党员+党员”、“党员+群众”致富联合体,160余名村组干部、后备干部、“明白人、带头人”与党员群众结成“抱团式”帮带对子1200余对,实行产业共创、技术共帮、信息共享、资金共用、增收共赢,填补了个体“短板”,做优了团体“长板”,孵化催生了一批党员、群众创业示范户。新建的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蓄势突破、争先进位,跨区域、按生产要素吸纳发展社员536名,借助“土地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连起百家千户,撬动土地增效、经营增利、群众增收,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实体。


红星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马振华与4户党员群众筹资200万元与47户群众150亩土地入股实施黄芽韭菜种植项目,村“两委”组建合作社开展技术服务入股,预计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平田村党总支书记马克勇与10户党员群众筹集670万元与村委会合作实施山区加油站、庄园升天精品果园、生态肉牛养殖“一村三项目”,预计可为集体创收15万元,解决了村组集体无钱为群众办事的难题。


“‘红色资金’杠杆在产业链上撬动”


巧用“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泸西县农村党员创业互助基金”、“贷免扶补”创业致富贷款“三红资金”的这杠杆,着力突破农村党员、群众在产业发展中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持续滚动发放552万余元,通过涉农部门强化贷后跟踪指导和服务,撬动79户党员群众发展种、养、加产业增收致富,22户“双带”能力强的党员群众被培树选树为“红色资金示范户”,成为“两叶四花一果”产业发展的领衔者,并跻身“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的位列,“红色资金”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曾波)


内容时间:2015-12-1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