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永胜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27  编辑:潘文悦

       8月21日,永胜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省、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部署,总结全县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果,分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全面部署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趁势而上,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举全县之力,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县委书记张佐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永胜当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下一步工作,张佐要求,要突出重点,从“八个着力”奋力开创永胜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一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电力保障工程建设,加强贫困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着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着力实施安居工程,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四是着力实施智力扶贫,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五是着力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因教、因病致贫问题。六是着力加强社会扶贫,凝聚各方力量扶贫攻坚。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拓宽社会扶贫的领域和空间,切实提高帮扶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和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七是着力实施金融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资金投入能力。强化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便利化特惠金融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好金融扶贫的作用,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住房改善、疾病救治等方面提供支持。八是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资源优化、服务建设、增收致富、服务群众等7个方面的“双推进”。

       张佐强调,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不放松,坚持明确工作职责不松劲,坚持强化政策落实不懈怠,坚持“挂包帮、转走访”不动摇,坚持营造良好环境不松懈,坚持严格考核奖惩不含糊,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

       县长冯忠主持会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会议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增强打嬴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责任感;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突破制约瓶颈,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沟通衔接,确保“挂包帮,走转访”工作顺利推进,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永胜扶贫工作新局面。

       冯忠代表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扶贫开发攻坚战责任状。

       县四班子处级领导;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省、市属驻永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参加会议。


内容时间:2015-08-2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