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住的是木楞房、木杈房,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房、铁皮房,近50%的农户翻建了新房;全县新增大型运输车辆2000多辆、农机车辆3460台,电视机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这是香格里拉县加大扶贫力度5年来贫困农村的深刻变化。
2003年至2007年,香格里拉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贫困人口从2003年的2.5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8万人,5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幅度已近10%以上,扶贫开发效益显著。据了解,2003年至2007年,香格里拉县在扶贫开发中以整村推进为一体,整合帮扶资金,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038万元,完成安居工程2107户;安居温饱村180个、扶贫重点村21个、重点村整村推进68个、小康温饱示范村4个和易地扶贫搬迁142户。在整体开发、整村推进中,公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实现整村推进的基础条件。据统计,5年来,全县新修通村(组)公路256公里、修建卫生路147公里、修建挡墙2208立方米、架设桥涵43座,68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公路;新建三面光沟渠、水池,架设人畜饮水管道、维修沟渠,实现98个村民小组的安全饮水,改善了230个村民小组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条件;通电工程共为群众架设输电线路40.5千米,水泥电杆827根,购置变压器15台;完成基本农田建设2269亩,修建田间排涝渠7千米、田间道路7.6千米、农田围栏7千米。“5年来,水、路、电实现‘三通’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受益群众这样说。
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模式是促进农民致富,产业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香格里拉县积极发展核桃、药材、黑青稞、蚕桑、大蒜等产业,投入资金扶持尼西乡尼西鸡、虎跳峡镇野猪、沿江生猪、肉牛等养殖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沿江河谷地区的蚕桑、生猪基地初具规模。尼西土陶、尼西鸡、二半山区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和城区周边地区的蔬菜大棚等一批产业调整开发项目,让农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同时,香格里拉县还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培训力度。5年来,共完成农村实用技能培训33034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48人次,通过在农村开展各种文化知识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内容时间:2008-08-1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