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云南省双柏县财政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探讨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30  编辑:仲晓宇

为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跨越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准确掌握双柏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现状及困难,双柏县财政局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

一、双柏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措施及成效

一是双柏县近几年来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全县财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将整村整乡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相结合;将农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集中项目、集中人力、集中资金、集中实施。二是整合社会资源,集中资金连片开发促发展。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合力帮扶、整体脱贫”的思路,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扶贫开发进程。三是实施产业扶贫,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收入。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纳入了全县总体规划,以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为目标,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抓小区、林果业抓绿色产品”,重点抓好(核桃、膏桐、茶叶、冬桃、蚕桑、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实行领导力量、科技扶贫、资金投入3个倾斜,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加速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重点产业、特色产品的集聚,在重点贫困整村推进村新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基地。

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通过扶持养羊、养猪示范户以及发展冬桃、茶叶、蚕桑、核桃、冬早蔬菜等产业,使项目村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双柏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一)农村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的2 300元扶贫标准,双柏县有贫困人口10.02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90.7%。据调查,全县还有187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542个村民小组饮水困难,还有62 636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有2个自然村不通电,有40个村民小组不通电话,有62个村民小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效果不好,有32 000人住房困难(其中:有25000个贫困人口居住在土掌房、垛木房内),有7000人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易地扶贫搬迁。

(二)农业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双柏县城距楚雄仅53公里,可谓州府郊县,是典型的滇中干旱区,区位优而无势,资源丰而不富,经济发展缓慢。双柏县地处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干旱缺水,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了严重制约。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明显,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存在着发展滞后、增收缓慢等现实困难。

(三)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再生产能力弱。通过调查,低收入农户大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上,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年收入只能保温饱,如遇灾害和疾病就要举债或依靠国家救济和扶持,以及亲朋好友的捐助。因为家底薄,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少,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弱,当年人均纯收入扣除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后所剩无几。

(四)贫困人口分布广,扶贫难度大。全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冷凉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州县的边缘地带,即哀牢山、白竹山、石碑山一带和绿汁江、礼社江沿岸。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农户的住房条件差,生产成本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扶贫难度大。

(五)经济结构层次低,产业发展缓慢。产业产品结构、加工经营结构不合理。在农产品结构上,大路货、粗放型农产品多,标准化、设施化、高值高效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数量少,区域间结构雷同化;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加之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换平台和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有效中介载体,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降低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

三、造成贫困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农牧业生产投入不足,效益低下,互补性差,没有形成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产业支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缓慢且不稳定。

(二)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高。双柏县是自然灾害多发区。2005年以来,相继发生了2005年的“12?26”5.0级地震,2008年的“11?02” 特大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2009年以来至今的持续干旱,受灾人数高达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造成近4万人返贫,返贫率达20%以上,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三)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成本偏大。贫困山区行政村中普遍存在安居难、运输难、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求学难、求医难等问题。贫困山区农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落后的基础设施,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给这些地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支柱产业缺乏,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困难。贫困村受自然、气候条件恶劣,生存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等影响,绝大多数贫困山区农民在家发展生产受益甚小,有条件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我县绝大部分贫困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已超过了全村总人数的2/3,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人士和小孩。由于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贫困地区劳动力紧缺,在这些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困难重重。虽然有一小部分贫困村通过多年扶持,已初步建设了1~2个支柱产业,但受当地条件、基础设施、投入标准、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五)贫困山区农民综合素质不高,自主脱贫意识不强。 我县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由于各方面条件差,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致富技能和种养业技术,贫困山区农民中文化程度不高,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很少,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群众等、靠、要消极依赖思想严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很差。

(六)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几乎无力安排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扶贫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除上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外,扶贫开发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

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双柏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双柏”这一目标,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着力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集中力量打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战,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可增长12%以上,实现净脱贫人数8.6万人。具体措施是:

(一) 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当前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措施,千方百计整合各方面资金,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贫困自然村培育起有市场、前景好、真正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推动贫困自然村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继续以集中连片为重点,坚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与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财政扶贫攻坚。在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下,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三)围绕产业建基础,通过基础兴产业。通过修路架桥、解决饮水困难、支持产业基地发展等方式,重点解决和改善与产业相关的周边条件、基础设施及外部环境。针对我县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靠天吃饭现象突出的实际,积极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全力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优质产业。

(四)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效益。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账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制度,严格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


内容时间:2013-04-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