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澜沧县五举措抓好文化行业扶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22  编辑:雷春霞

近年来,澜沧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统筹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创作、非遗保护、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资源,全方位开展文化行业扶贫开发,让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强志 、扶智”作用。

一、文化“强志”建设,提升文化扶贫软实力。澜沧县结合“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聚焦贫困村、贫困人口,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一是聚焦贫困村综合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把村级活动场所建成贫困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化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法治科普、致富技能培训的“中心”,提高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目前,全县的村级活动场所做到了“五有”:有农家书屋、有健身场地、有活动室、有电视看、有宣传栏或公示栏。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完善文化阵地,积极为村民组织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服务,实现文化共建共享;三是扶持扶贫题材的艺术创作,编排制作脱贫攻坚文艺短剧、小品、主题歌谣、舞蹈等,深入宣传脱贫攻坚各级决策部署,让群众熟悉政策不曲解、干部执行政策不走样。 

二、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文化扶贫硬实力。澜沧县进一步加大文化帮扶力度,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文化活动产所,使文化脱贫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一是建立以县文化馆、图书馆、电视台、民族体育中心、民族文化工作队、博物馆、“2131”农村电影管理站为核心,以乡镇文广中心为枢纽的文化阵地;二是全县20个乡镇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和综合业务楼已全部建成使用,全县161个村委会(社区)建立161支文艺队;三是已建成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0个,村级服务点60个;四是全县现有体育场地(含健身房、陀螺场、篮球场等)623块,人均占有体育健身面积近1平方米。三、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扶贫战斗力。澜沧县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为行动目标,把文化建设与精神脱贫有机结合,走“以文补文”之路,着力推进文化育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一是深入开展“提素质、促攻坚、文化在行动”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二是电影公益下乡进村放映3160场,通过放映一场电影,突出一个主题,教育一批观众,促进一项工作的目标思路,充分发挥电影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政策宣传的渠道作用;三是为全县166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送不少于价值2000元的图书;四是组织开展全县文广中心工作人员、文艺骨干培训班;五是在电视台开辟精准扶贫专栏,及时总结和提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加大与外界媒体沟通合作,邀请媒体走进澜沧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在央视及各大省级以上媒体上作专题宣传,扩大宣传面和社会知晓率。四、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文化扶贫持续力。澜沧县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借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扶贫,为焕发非遗活力、助推脱贫攻坚贡献了积极力量,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互促互进、互利双赢。一是强化加强博物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建设,发挥文化带动、示范服务功能,实行工作日、节假日、周末免费开放,推动让文物资源“活”起来落到实处;二是县文化馆、图书馆严格贯彻落实免费开放规定,发挥自身优势,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三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为社区、农村提供各类展览展示、文艺节目、文艺指导等,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实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文化产业支撑 提升文化扶贫发展力。澜沧县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017年,老达保上海黄浦区对口支援“文化农庄”项目,新建了老达保观景亭、观景路、体验房及手工制格房;实施了体验区景观改造、标识牌制作、民族民间歌舞乐提升等工程;加强了拉祜族传统技艺传承,全组村民70%以上掌握了拉祜族传统技艺、80%以上掌握了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开发了“拉祜农家乐”餐饮;打造了茶园文化公园。同时,老达保的歌者们走出了拉祜山乡、走出了彩云之南、走遍了神州大地,他们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湖南等地演出,还漂洋过海到日本演唱,推动老达保村民由家门口坐等演出向外出商业演出的根本性转变,打造提升了“快乐拉祜”独特的文化品牌,初步建成了“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的特色文化庄园。

(来源:澜沧县人民政府网)

内容时间:2018-06-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