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云南省澜沧县5年减贫13.1万人力争2019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作者:黎鸿凯   发布时间:2015-12-14  编辑:谢心言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国家和云南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十二五”以来,在当地政府扶贫开发“组合拳”的助推下,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4%下降到41.17%。

历史和现实条件使澜沧积贫积弱

澜沧县副县长龙德生介绍,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市场培育、政策因素、个体素质等相互交织的影响,澜沧广大农村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特点依然突出,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素质性贫困。澜沧县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小农”思想严重,思发展、求发展的意识不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低于全省人均水平3.2年、全市2.2年,其中:拉祜族5.8年,佤族6年,哈尼族5.9年。

——条件性贫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发展能力不强,全县还有1个乡没有通乡油路、60个村没有通村油路、三分之二的村组道路没有硬化;有效灌溉率仅为1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还有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尚有农村危房户6.5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3%,其中建档立卡4.01万户。

——结构性贫困。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体量小、带动力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1.2739.9728.76,一产占比高于全省平均15.72个百分点。渔牧、蔗糖、茶、林、矿、民族文化旅游等产业初具规模,但由于扶贫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贫困村组的产业开发零星分散、未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和专业化生产,群众增收困难。

——机制性贫困。澜沧财源基础薄弱,财政自给率仅为15.7%,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引导、带动群众脱贫困致富能力普遍不足,群众“等靠要”和“平均主义”思想比较普遍,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无力脱贫。澜沧属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区,且多发生在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造成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无力脱贫现象突出,扶贫难度大、成本高。
  “十二五”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1万人“十二五”以来,澜沧县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突出抓好拉祜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积极探索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发展的路子,为贫困群众打牢了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基础。据统计,当地共获得各类扶贫资金7.57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6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68亿元,信贷扶贫资金3.23亿元。

五年来,全县累计建成专项扶贫安居房2721户,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31个、整乡推进项目3个、县为单位连片开发试点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31个、互助资金试点项目3个、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8个、上海对口帮扶援建项目6类74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914户4173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0套,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0100人,雨露计划试点项目补助农村贫困学生3038人,投放农村信贷扶贫资金34389万元(到户贷款25600万元,项目贷款67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1481万元,信贷奖补资金108万元、风险补偿资金500万元)。

据统计,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4%下降到41.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2101元提高到2014年的6537元,增加4436元,增长2.1倍;人均有粮由338公斤提高到398公斤,增加60公斤,增长17.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当地政府通过拉祜族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一族一策、一地一策”的办法,选择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致贫因素相似的跨乡镇小片区,开展差异化的集中连片综合扶贫开发,改变“以点布点”、“撒胡椒面”的单点扶贫方式,整合投入、规模扶持、集中力量解决“直过区”民族和特困民族贫困问题,为下一步解决其他少数民族的脱贫发展问题探索了新路子。

通过项目的实施,356个拉祜族聚居深度贫困村民小组实现项目覆盖,累计减少拉祜族贫困群众6万人,拉祜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同时,也为佤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树立了“比、学、赶、超”的标杆,增强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精准扶贫力争2019年11个贫困乡1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今年以来,澜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省委李纪恒书记在普洱调研时的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症结,科学编制脱贫规划,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安居、乐业两个关键性问题,着力抓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实。

首先,按照扶贫对象(贫困户)动态管理的要求,以“挂包帮、转走访”为契机,对建档立卡贫困乡、村、户的信息进行全面核实,确保建档立卡结果客观真实、情况准确、信息全面,精准反映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和减贫成效,全面盘清各乡(镇)有多少贫困村、多少贫困人口,需改造农村危房有对多少、其中贫困户有多少、有建房意愿的有多少、需要政府兜底的有多少,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找准“靶心”。目前,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已在11月30日前基本完成,摸底情况汇总、D级危房、农户举家搬迁外地、“五个一批”分类等调查表以及单位帮扶计划基本完成上报。

其次,着力做到目标实。澜沧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安居、乐业”两大重点,科学合理的制定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安居”方面,力争到2019年,基本实现每户贫困户有1套达到抗震标准、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人畜分居、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在“乐业”方面,每户贫困户有1项增收产业;人均至少建成1亩特色高效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年均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人均每年至少出售1头以上商品畜;每个劳动力至少学会和掌握1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

龙德生表示,在减贫方面,全县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以上,到2019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力争到2019年11个贫困乡、10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最终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增收方面,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10000元以上。

内容时间:2015-12-1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