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云南沧源:精神文明建设助推精准扶贫攻坚
作者:杨之辉 赵淑芳 杜潇春 王果   发布时间:2015-12-28  编辑:仲晓宇

近年来,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县城文明程度,广泛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地域特色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积极弘扬道德风尚,优化服务功能,提高队伍素养,切实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使全县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城乡设施、城乡服务和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县级媒体常态化播放公益广告。积极发挥县文明办、爱卫办职能作用,在各大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粘贴禁烟限酒宣传标语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品等,全力推进“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县文明办、县妇联、县科协、县农业局等部门职能作用,采取培训抓学、领导带学、文艺帮学等方式,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打牢干群思想基础。把弘扬佤山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依托“四·五”、“十·一”等重大节日,适时开展祭英烈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挖掘整理编辑印发“班洪抗英事件”等史料,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加快发展动力,转变思想观念,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动沧源经济社会发展。

以“森林沧源”建设、“美丽家园”建设、“洁净沧源”行动计划为载体,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洁净家庭”、“和睦之家”和“学习型家庭”,拓展“美在家庭”特色品牌活动内容,丰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强化“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发挥“半边天”优势,提高广大妇女干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服务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能力。坚持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主题,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净化我家、美化我院、整洁我居”等活动,并以单位(部门)或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善行义举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建立“道德讲堂”92个,开展活动594期;建立“善行义举榜”76个,上榜309人。将“道德讲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节日”等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依托学校资源,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不断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据统计,目前全县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所,在建2所。实现“志愿者注册平台”、“志愿活动参与平台”、“志愿工作管理平台”三台融合,全县共注册36个志愿者团队,拥有4239名志愿者;以佤山幸福工程集中改造点为试点,组建了22支妇女互助组到各村教会群众算账、理财、整理家务,将劳息时间、道德、法制、科技、卫生等纳入《群众劳息规程》,粘贴在家家户户门前,让农户照着学、学着做,不断改变陈规陋习,树立起良好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把农业科技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实用技术、夯实产业基础的有效方式抓实抓好,积极探索和建立“上挂、下派、外培、内转”的综合培养人才队伍机制,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化“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采取“乡(镇)政府牵头推进、部门指导服务跟进、政策扶持到位促进、招商引资落地保进、金融支持保障稳进、大户率先种植带进、样板成功示范包进”的方式,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三万”工程建设。按照群众缺什么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学什么的要求,以室内授课、现场培训和跟踪服务相结合,全面推广实用技术。结合东、中、西部地理区位优势,抓住省委、省政府将该县列为首批“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示范县”的重大机遇,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载体,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打造舌尖上的生态园区、观光上的绿色景区。以“科技增粮行动”为主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教育和引导群众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套种技术推广、水改旱栽培、地膜覆盖等科技增粮措施,努力提高群众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等能力和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和发展“核桃+魔芋”、“澳洲坚果+咖啡”等林下经济,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高端推进勐卡精品果蔬庄园、勐来大闸蟹生态水产养殖庄园等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并大力发展葫芦、南瓜、冬瓜、黄瓜、佛手瓜、冬桃、蓝莓、提子、茉莉花等特色瓜果、生物药业、食用花卉种植,着力打造勐董、勐角、勐来坝区油菜种植观光农业景区。以实施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农业庄园”等多种规模经营发展模式,确保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化、庄园化、可持续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按照“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乡村定位,充分发挥群众建设主体作用,积极宣传美丽家园建设和发展旅游增收致富的理念,让美丽家园建设入家入户、入心入脑,改变群众传统生产生活习俗,逐渐养成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以“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为切入点,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和节柴改灶,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低碳能源,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引导农民减少能源消费、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走绿色生态、循环经济道路,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在加强旅游设施配套、水电路设施配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糯良乡光荣新村美丽家园建设、勐角民族乡勐卡傣族风情村建设、勐角民族乡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村建设、单甲乡嘎多旅游村建设,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奠定基础。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依托农家客栈、农家乐,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的同时,组织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夕阳红艺术团、门佤艺术团等送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把欢乐和文明送到群众身边,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近年来,该县围绕服务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强化文明单位(村、组)等“细胞创建”,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第十四批省级文明单位9个、第七批省级文明村10个;市级文明单位41个、市级文明村22个、市级示范村5个。

扶贫攻坚要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实际,切实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在灾后重建中,市委提出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农民的好习惯、村里的好风气,就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理念、道德风尚,也才赋予了扶贫攻坚工作更丰富的精神内涵。通过灾后重建完善统筹规划,立足生态特色,实施幸福美丽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扶贫,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让广大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需要文明创建的引导和教育,从细节入手,从规范抓起。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农村全域连片环境整治进行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文明精神基础。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村民的思想建设,让贫困村群众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解放群众思想,拓宽群众发展思路,全面清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增强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加强乡镇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其组织、思想、协调、管理能力,为全面实现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农村中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好乡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抓好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势在必行。还要抓好先进典型。争做五星文明户、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市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要强化工作责任,认真履行责任,狠抓落实。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苦干实干改变面貌。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扶贫攻坚意识,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形成全市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有力促进“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实现

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有效牵引,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在定向扶志上进行牵引。扶贫首先要扶志,将发挥“乡里乡亲”工作法平台作用,通过党员干部进门、山村夜话、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已脱贫农户等措施,摆道理、开单子,解决等靠要以及思路缺乏的问题,通过务工、发展种养殖以及发挥纳鞋底、编篾货、唱山歌等多种渠道,给每户贫困户都算出一本账,指好一条路,让贫困户主动参与,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是在乡村文化上进行牵引。旅游的灵魂是文化,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愁。为发挥好乡村旅游发展对我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马力”作用,必须注重乡村文化开发牵引。组织开展采摘茶叶、手工炒茶、自榨油、垂钓、放风筝、山地车骑游、帐篷宿营、品桂花酒、吃土鳝鱼、古树祈福、春节登高等乡村文化活动,开发抬花轿、表演太极等文化项目,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既解决就业务工,又拉动农产品等的销售,壮大旅游市场,助推脱贫增收。

三是在道德建设上进行牵引。倡导友爱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组建互助组织,让乡村旅游经营户与贫困户结对,由贫困户采收山菌、野菜以及喂养土鸡等,由经营户负责收购。对产业有规模的致富能人,鼓励通过解决就业务工和大户+贫困农户的模式进行带动,年底将纳入好贤能、好乡邻等进行表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打造大学生村官扶贫创业等群体,积极选树创业脱贫的好典型,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站在新的起点决战决胜扶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广元实践的重大任务,全市精神文明战线应勇于担当、准确定位,强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动精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中有所作为。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贯穿一条红线,紧扣“四个好”的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贯穿整个工作的一条红线,只有立足农村实际,抓住农民的特点,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才能让24字深入农民内心,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市委六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决定,提出了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农民的好习惯、村里的好风气,就是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理念、道德风尚,也才赋予了精准扶贫工作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可以通过完善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来推动实施,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教育,需要从细节入手,从规范抓起,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柴禾咋个堆放、人畜粪便如何处理、院坝怎样收拾,这些看似简单的农活,都需要在工作中去认真思考,逐村逐户引导规范。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做实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两个活动载体。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应该成为扶贫攻坚工作中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业产业、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活动载体。文明村镇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品牌,这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中,应突出典型示范性。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和宣传引导上,都认“眼见为实”这个理,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子女的评选表彰,把好人好事找出来,用农村最常见最具乡土气息的坝坝会、大喇叭、功德榜、好人榜等形式宣传出来,激发农民群众道德热情,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还应抓突出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两个重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文明新村的重要标志,一个硬件,一个软件,都应该成为争创文明村镇活动的重要工作指标。要抓住扶贫攻坚中涉农涉贫资金投入加大的机遇,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一建三改”,合理规划,加强引导监督,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污水乱流、柴草乱堆等现象,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乡风文明的培育,要从村规民约共同讨论制定做起,从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展示做起,通过定村规民约、晒家风家训等形式,通过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发组织,让农民群众自我认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达到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作用。目前,全市有各级文明村镇132个,这些文明村镇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全市739个贫困村中,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使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得以同步实现;使文明村镇的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产业美的标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追求;使扶贫奔康路上成长的一个个美丽新村,成为美丽广元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脱贫奔康,既是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改善过程,更是精神面貌、乡风民俗、生活习惯上不断提升的过程,经济指标、物质条件上的改变,需要有自强自立精神、有新风正气树立作坚强支撑。农村的面貌、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素质是农村文明程度的标志,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必然要求,抓好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必然会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内容时间:2015-12-2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