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尼勒克县“五帮一”让社会扶贫帮困见精神现真情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8  编辑:jiangshan

尼勒克县木斯乡托铁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业为副的农牧结合村,全村贫困人口20户,58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托铁村村“两委”和第三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工作组经过入户摸底,实地调查,集体研究协商后,谋划实施了“五帮一”的精准脱贫模式,对20户贫困户现场认亲帮扶结对子,共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达到10万余元,通过精准帮扶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使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五帮一”精准脱贫模式的核心就是针对贫困户的致富短板,由1名干部、1名党员、1名教师、2名富裕户组成5人帮扶组,共同结对集体帮扶1家贫困户,发挥社会大集体大家庭的正能量,弘扬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从而确保精准脱贫。

“五帮一”精准脱贫模式的优势特点:

调动了社会积极性,发挥了社会大能量。扶贫帮困、帮助弱势群体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助人为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梦想面前,扶贫帮困更是每个社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每一位成员的自觉使命。“五帮一”模式很大程度上唤起了社会扶贫的自发意识和爱心意识,宣传动员和引导社会成员力所能及地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从而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改变了一两个干部帮扶一家势单力薄的现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一两个干部帮扶一家贫困户从力量上来看,比较势单力薄。扶贫帮困,人人有责,“五帮一”模式让村里的干部、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工作组干部、村里的党员、村里的教师、村里的富裕户、乡里的包村干部全部都融入到了脱贫攻坚战当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有了责任,有了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壮大了帮扶队伍,让原本单一的对口单位干部帮扶变成多帮一,力量更加集中、智慧更加多彩、起点更加优化、效果更加明显。在多帮一的形式下,再加上国家的“五个一批”扶贫优惠政策,精准脱贫将更好的实现。

实施的形式灵活,帮扶多样,符合村里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五帮一”精准脱贫模式的具体组织实施,既考虑到了村情和贫困户的现实情况,也考虑照顾到了干部、教师、富裕户的思想情况。每5个人帮扶一户时坚持自愿选择的原则,从而让干部、教师、富裕户都能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选择要帮扶的贫困户,更能激发大家帮扶的热情,拿出真情帮扶的诚心实意。“五帮一”的实施结合以牧业为主的村情,体现了帮扶的多样性,大家在具体的帮扶中有的给马、给牛、给羊,有的给发展资金,有的给树苗,有的负责支付水费,有的负责机械捆草,有的帮助发展庭院种植。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补齐了不同贫困户不同的短板。

坚持完善监管预防机制,确保精准扶贫良性持久推进,最终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村“两委”和住村工作组提前预想,建立完善监管预防机制,防范和杜绝给贫困户用于生产发展的牛、羊等牲畜被变卖或者被宰食,造成帮扶落空,脱贫断线,让社会失去帮扶的信心。对于“五帮一”的牲畜管养是帮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问题,村“两委”和工作组一是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自觉管养好;二是给贫困户定规矩,从道德层面防止违反管养的事发生;三是把监管放在首位,“五帮一”中帮扶贫困户的村党员、村干部都是贫困户住宅旁边的邻居,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平时监管贫困户对牲畜的管养情况,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和督促,避免发生问题。目前,“五帮一”牲畜的管养一切正常。


内容时间:2016-05-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