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位抓党建 解决突出问题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脱贫主战场,引领靠头羊”。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上下同欲者胜’,必须选拔能够沉在村里,干在一线,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驻村干部,才能帮扶群众摆脱贫困。”山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俊龙掷地有声。
2015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马春光、姜瑞鹏两名同志肩负起了这一重大使命,被分别选派到元堡子镇西洲里村、增子坊村(2016年9月调整到小油坊头村)担任第一书记。
针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残破危旧,村“两委”办公无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和村民议事没地方,导致村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到位,削弱了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问题,西洲里村第一书记马春光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筹资16万元,协调市、县帮扶资金3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和配套完善,建成了集“两委”办公、党员活动、图书阅览、远程教育、群众文娱、村民议事于一体的农村党建示范点。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马春光积极指导村支部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四议两公开”、“两委”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章程、党员联户帮扶等20多项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开展以学党章、学技术、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培”活动,及时恢复了党内组织生活,实现了党员学习、活动和村民议事决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党员意识,提升了村民对村党支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坚定了党群、干群勠力同心决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姜瑞鹏一上任,就组织增子坊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多次召开会议,分析村民村情,确定扶贫工作思路,寻找脱贫路径。会上,村民李忠反映自家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现在堂屋有好几道裂缝。像这种情况不止李忠一家,其他群众也纷纷反映。
增子坊村位于右玉县同煤煤业采煤沉陷区,在村人口145户456人。为了解决住房这一突出问题,姜瑞鹏多次往返省发改委地区处,右玉县国土局、农业局、扶贫开发局、发改局等,促使异地搬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正是姜瑞鹏的主动作为,才帮助老百姓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老百姓从内心感激姜瑞鹏。自此以后,老百姓更加拥护爱戴他们的第一书记了。
用真情换真心 用实干得人心
山西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进田间地头,挑水、拾柴、锄地、收割……通过帮老百姓做家务、干农活,为贫困百姓带去了朴实而暖心的帮助。
西洲里村八十多岁的王福生逢人就夸驻村工作队:“都是党的政策好,让我在晚年不感到孤独,能享受到儿女般的关爱。生病了有人照顾,寂寞了有人陪着说话,感谢孩子们为我做的一切。”
小油坊头村第一书记姜瑞鹏结合所在单位优势,再加上多年来学习中医的基础,定时通过学校邀请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为村民进行“精准扶贫送健康”免费义诊活动。
听说姜书记是个懂医的,老百姓纷纷找他帮忙。
村民王玉明吃饭没胃口,浑身也没劲,姜瑞鹏通过学校中医老师对他舌诊和问诊后,首先进行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讲解,让他改掉自己的错误生活方式,又为他购买了药品。现在,王玉明一看到姜瑞鹏,就会说:“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浑身都是劲儿!”
村民王翠长期劳作诱发颈椎病,经常头疼恶心,晚上睡眠也不好。姜瑞鹏运用绿色疗法,用两根擀面杖每日让她敲打自己的肩中穴,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她的头不疼了,睡眠也好了,逢人就夸“省城医学院校派的书记真是厉害!”
付出总有收获,付出真情换得村民的真心,上下更是一条心,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前年可把我愁坏了,没想到在专家的指导下,去年的土豆产量大增,收益也翻了倍,感谢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科技帮扶。”村民赵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要想富口袋,先得富脑袋”,这是姜瑞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姜瑞鹏邀请省农科院的杨林栋专家到村传授种植技术,现场指导,一次次经验交流,一对一真心服务,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山西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做实事、办好事,赢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他们先后为西洲里村争取到农业科技项目资金15万元,为村民购买优质脱毒马铃薯籽种2.4万斤,专用有机肥3.5万斤,推广马铃薯种植280多亩,亩均增产1200斤,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200多元。此外,还多方协调筹资20余万元,为村集体购置了从播种到收割配套的大型农业机械,使全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为小油坊头村争取“扶贫专项资金”5万元,购置了农用拖拉机1台、旋耕机1台及犁地机1具等。于2017年初为贫困户每户发放优质土豆种子400斤、土豆专用肥料2袋。同时在2016年购买大型拖拉机的基础上,再次购置配套了拖拉机平地机1具,大型多功能播种机1台。
与此同时,工作队抓住国家实施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光伏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光伏发电建设项目。为西洲里村安装小型农户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37套,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设备安装、日常管理、输电调度、收益分配“四统一”。经“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收益的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其余的全部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均分配。每套光伏发电设施年收益5000多元,全村年光伏发电收益2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贫困人口人均分红1820多元;将小油坊头村的6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列入“2017年国家光伏扶贫项目”,实现了每户每年3000元的固定收益。同时,为小油坊头村集体经济安装分布式光伏15.9MW,预计年收入3万多元。
“医科大工作队驻村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子修好了,吃水问题解决了,光伏发电也建成了,这样的好事数也数不清,总归一句话——感谢工作队让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88岁的西洲里村王福生老人谈起村里的变化,脸上乐开了花。
驻村一阵子 情牵一辈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鞭策鼓励着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每一个人。驻村工作队要担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俯下身子沉下心苦干实干,真心实意地帮扶百姓、造福百姓。
驻村工作队坚持把“精准扶贫、义诊送健康”落实到基层,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关心百姓健康,关心群众福祉的温暖。此外,山西医科大学还组织博士生志愿服务团深入右玉开展健康及医疗知识宣讲,并在项目支持、医疗人才培养培训、免费医学定向生招生培养、医疗卫生和医疗教育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方面对右玉县进行了积极援助和支持。
“驻村一阵子,感受一辈子。驻村时间不长,已让我们深有感触:要想做好驻村工作,只有真正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家里,才能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右玉县委副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大队长王宏伟深有感触。
在山西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员心中,右玉已然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队员个个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马占富 通讯员 辛泰 土彩丽
内容时间:2018-04-0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