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沙万里:从“失学少年”到“助学大王”
作者: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08-23  编辑:youziyue

他是一个农民,也是我县第三建筑安装公司的经理。他种过菜、下过煤窑、当过泥瓦工。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利用外出打工积攒下的钱组建了工程队。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一个心愿:“给老师、娃娃们办点好事。”他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早上一碗面,中午两只山药蛋,晚上咸菜就稀饭。他经常穿着廉价的衣服,骑一辆旧自行车上工地、跑业务。可他资助了无数贫困学生,捐建了9所希望小学,25年来爱心捐款和垫资助教总额达4000万元。“像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有责任心的人一样,我常常在心里这样问自己:人应该怎样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最终,我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努力把事业做大做强,尽我所能,终我一生,回报社会,奉献爱心。”5月13日上午,在忻州举行的全市劳模报告会上,四次被评为我省特级劳动模范,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企业家沙万里如是说。


    “将来有了钱,一定要让穷孩子读上书”
    出生在我县北城街村的沙万里,家里排行老三,全家7口人。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家人的一年生活来源是父亲的300多个工分换来的200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16岁那年,辛苦操劳的父亲积劳成疾,我却因交不起5元钱的学杂费被迫辍学,站在学校门口,眼含热泪,我无限眷恋地告别了课堂和朝夕相伴的书本,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那时我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摆脱贫困,将来有了钱,一定要让穷孩子能读上书。我干过泥瓦匠、当过采煤工。时隔多年,每当我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想起面对读书和养家的痛苦选择,仍会热泪满眶,这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伤痛。”沙万里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1983年,我从煤矿辞职回到繁峙,一把瓦刀、两个灰兜子,东家垒锅台,西家垒照壁,做的全是些小营生。第二年,我承揽了县烟草公司的活,挣了10000元。听说北城街要新建一所小学,我拿出1000元捐给了学校。”沙万里回忆起第一次捐款,脸上挂着笑容说:“那年元宵节闹红火,全村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来拜年,感谢我给学校做了件好事,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从那时起,我就更坚定了捐资助教的信心。”从此,沙万里捐资助学的脚步就再也没停歇过。
回馈社会作为人生坐标
有位哲人说“快乐是暂时的”,而沙万里却从第一次爱心捐助中发现了永远快乐的秘诀。“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和奉献是快乐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不愿贪图个人享受,因为我心里装着许许多多有着和我少年时相同命运、念不起书的山里娃;我不愿意过奢侈的生活,因为我知道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缺衣少穿,还俳徊在温饱线上。正是这种精神的支配,我把资助教育、扶贫济困、回馈社会作为我的人生坐标和奋斗目标。”
从1984年起迄今,我县北城街村农民沙万里为兴学助教、扶助贫困学生捐款558万元;扶贫济困救灾解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483万元,为发展繁峙县光彩事业垫资3000万元。
2002年捐款30万修路,解决了实验小学出行难。那条路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万里路,这是该县首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从2003年开始,沙万里启动县里的“一乡一校”工程,计划用13年时间垫资260万元,为全县13个乡每一个乡镇新建一所希望小学。时至今天已建成9所,并被县委、县政府以其名字命名为万里希望小学。
……
感恩社会是成功根本所在
“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是每个企业家应尽的义务,让我深感惭愧和不安的是,我仅仅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却得到了无比崇高的荣誉。”沙万里说。
2001年、2004年、2007年、2010年,沙万里四次被评为 “山西省特级劳模”,2005年、2008年、2009年三度受国家表彰,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沙万里说:“如果不是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创造了一个干事业的环境,无论如何,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荣誉不属于自己,更属于劳动者群体。回报国家、感恩社会是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劳模成功的根本所在。”


内容时间:2010-05-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