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调查之三:步步为营拔“穷根”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9  编辑:谢心言

虽然初战告捷,但榆林的“指战员”们都深刻认识到,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涉及面广、任务量大,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他们在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打造样板,大胆创新,不断推进,以必胜的信心进行着一场彻底铲除榆林白于山区群众“穷根”的持久战。

民国年间,由于遭遇年馑,不少神木、府谷人拖家带口“走西口”,在途经定边县城北20多公里的一片水草丰美的旷野时,有一部分定居下来。由于这片土地使这些逃荒者不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所以被他们称为“衣食梁”。

如今,曾经慷慨接纳了神府移民的衣食梁,又要迎接成千上万的白于山区群众过衣食无忧的新生活,首期72栋楼房已经全部建成,规划安置的1300户6715人即将拿到新房的钥匙。与多年前不同的是,神府移民当年只能靠自己,现在的白于山区移民则是政府帮着建房、发展产业,自己只出很少一部分钱。

和定边的衣食梁社区一样,靖边的海则畔二区,横山的兴丰小区,子洲与保障房结合的移民安置小区,都是楼群林立,这意味着许多白于山区贫困人口不仅能搬离山区,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这仅仅是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开始。按照省上的规划,要用十年时间,把白于山区的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持久战中,初战告捷的榆林将步步为营,力求完胜

转变观念

打造城乡统筹新样板

“上了姬左塬,凉水拌炒面,你要一犟嘴,硬给炒面不给水。”这个顺口溜充分反映了住在白于山区腹地的定边县姬塬镇群众的饮水困难。岂止姬塬镇,在整个白于山区,几乎都是夏天集雨水或用毛驴驮水、冬天打冰块回来融化后饮用。

除了饮水难,白于山区群众还有很多难:出行难,挣钱难,娶媳妇难……前不久,记者随定边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宪良颠簸10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定边最西南端的村子姬塬镇东掌村姜堡子自然村时,贫穷可谓一目了然: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村民大多住着破败不堪的土窑洞;缸里是腌菜、腌肉;149人的小村就有8个光棍。而像这样的村庄,在白于山区并不鲜见。

白于山区群众的贫困,除了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外,也与山区群众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祖祖辈辈居住在白于山区的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习惯于故土难离的思维定势,以致有脱贫的机会也一时难以抓住。

自1998年实施移民搬迁政策以来,白于山区的不少群众就是因为不愿搬离,至今仍在贫困中煎熬。57岁的东掌村村民杨学亮就是一个例子。10年前,有个移民点建设时,符合搬迁条件的他本来报了名,最后又退了,现在他们一家依然住在他爷爷挖的5孔都有裂缝的土窑里,中间一孔还靠两根木柱撑着。而在可容纳500户白于山区移民的靖边县小桥畔移民村,目前入住的仅有200户左右,部分移民户因对新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不适应,一时不愿迁入移民新区。

为了让群众转变故土难离的观念,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扶贫办及有关乡镇的干部挨家逐户了解情况,多次开会向群众讲解移民搬迁政策。在赵正永省长2010年去过的定边县油房庄乡三胜坡村,与老母亲同住的村民刘凯忠因为贫穷,36岁还是光棍,在中心村移民时因为三棵枣树的补偿问题而不愿搬,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几次上门向他苦口婆心地阐明政策,终于使他转变了观念。去年,他不仅住进了四间新居,还娶了婆姨、生下了儿子!

在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同时,榆林市各级政府也在调整原有的移民搬迁思路,一改过去只就近搬迁的做法,按照省上提出的“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结合”(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六大板块”(移民户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工作总体要求,积极探索移民搬迁新路径。

首先,把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带动二三产业、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其次,把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迁出地在3-5年内达到生态自然修整恢复,迁入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迁出、迁入地生态面貌根本改善;第三,坚持科学移民。按照移民户意愿,遵循科学规律,合理选择搬迁接收安置地;对搬迁户分类排队,从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出发,确定不同模式搬迁形式。

说了不算,做下再看。按照这样的思路,2011年,榆林市规划设计了定边的衣食梁社区、靖边的海则畔二区、横山的兴丰小区等35个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移民项目,并力争打造成移民满意的精品工程,成为那些奉行“现实主义”的白于山区群众看得见的希望,成为后续移民搬迁项目摸得着的标杆。

计划总投资18亿元建设的定边衣食梁移民社区,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适应性。山区群众原来住窑洞,冬暖夏凉,为了不让移民感到憋闷且出入干活方便,楼房全部一梯两户、南北通透,高度也只有四层;为了让农民的农具有处放,还设计了地下室,平均面积22平方米,出口还做成坡形;公共服务方面,规划了能停农用车的停车场、车站、市场、影剧院、科技馆、图书馆、拥有12个班级的幼儿园、商业、行政办公等设施。

靖边县海则畔移民社区二区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打造的一个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为一体的高标准城市移民社区。规划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8亿元。社区内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按城市化标准建设。

集镇移民和中心村移民同样亮点纷呈。

定边县杨井镇移民社区总占地面积170.2亩,计划投资1.2亿元,搬迁409户、1998人。社区以搬迁户住房、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六大板块为主要建设内容,实行资金捆绑、资源整合,目前已基本建成。

在横山县双城办事处王梁村,记者看到,为全村116户村民精心规划建设的新居整齐划一,漂亮气派,户均128平方米,过年即可入住。

在子洲县马岔乡牛家沟村,由上下四间126平方米的别墅式住宅组成的花豹峁自然村移民搬迁小区已于今年6月建成。由于吃水难、行路难不得不早几年就在山下租房住的村民张光元激动地说,他再也不用租房了。

在邻近的马岔乡葛家沟村,一排排漂亮的移民房已基本完工,只待装修。记者发现,虽未装修,有一户人家就早已入住。原来,今年农历六月初九晚上,村民张起越家原在山上住的四孔土窑洞在雨中突然塌了,幸亏家人预先发现了动静逃了出来,只压死四只鸡。第二天,他们家不得不搬到山下还未竣工的移民搬迁房里。

更多的白于山区群众虽然没有像张起越这样等不及新居,但搬迁积极性都非常高。定边衣食梁社区一、二期移民1万人,但报名的就有2万多人。靖边县各乡镇都出现了“争抢”海则畔二区移民指标的“热潮”。

产业配套

确保白于山区“人挪活”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现在再大的树也能挪活了,人更没理由不挪活,关键是要在建造房子的同时,实施产业配套,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为了确保白于山区移民成功,使搬迁人口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榆林市特别重视移民搬迁产业配套和能力建设。从2011年开始,榆林市在移民搬迁项目推进中,保证40%资金用于产业开发。对进城安置移民户,采取扶持发展二三产业,鼓励自主创业;对集镇和中心村安置移民户,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培育专业化农民,建立企业与移民户利益纽带,推进产业化经营。

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在建设移民住房同时,超前规划移民产业发展。记者了解到,衣食梁社区在保证迁出地原有的土地、养殖、财产性收入不变的同时,一期规划就用5145亩土地建设大棚,达到户均2个大棚,足以保证移民衣食无忧。此外,还有其他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物流仓储业支撑。而且,现在衣食梁到县城每20分钟一趟公共汽车,移民进来后每十分钟一趟,票价只6元钱,移民进城打工也很方便。

靖边县扶贫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靖边加强移民户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海则畔二区以县城内各类经济实体和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物流园区内的各企业为就业渠道,将移民户组织起来,成立若干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通过注入部分资金,建立起移民户和各类经济实体或企业紧密的就业联系,使移民户既是股东又是产业工人。目前,海则畔二区已与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的部分入园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和入股经营意向书,涉及移民群众1000多人。

横山兴丰移民社区和子洲与保障房结合的移民社区,因为移民大多是原本就在县城务工的人员,所以将加强对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横山县双城办事处王梁村可谓中心村移民产业开发的典范。该村在公路边建了商业设施,办起了养猪场、养羊场、肉联厂,打出了“双城羊肉”的品牌,别的地方的羊肉每斤30多元,该村肉联厂的羊肉每斤卖到6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村里每家都有一个劳力在村企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以上。年轻的村支书贺平说,下一步,还准备建100座蔬菜大棚。

在靖边县席麻湾乡大沟中心村移民安置点,村支书乔登飞投资200多万元,于2011年建起养殖场,现在已存栏1000多只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现在已建起4个养殖场。同时,村里还建起50多个蔬菜大棚。

子洲县马岔乡葛家沟村支书袁正有原来在矿区养护机械,为了搞移民搬迁,毅然回村里当了支书。他正在带领村民建设可存栏1500只羊的养殖场,同时人均造地1.5亩,准备搞蔬菜大棚。

子洲县扶贫办主任王汉富告诉记者,子洲县还引导富华油脂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户企业分别与白于山区扶贫项目区农户建立产销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确保移民稳定增收。

“通过搬迁,我们要努力使移民从单个分散劳动力转变为掌握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的收入问题。”榆林市扶贫办主任韩志平说。

勇于创新

建立长效机制铲“穷根”

榆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战役打响以来,榆林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不断将“战事”向纵深推进。

首先,他们创新了工作机制。通过市县领导调研、考察、现场办公会、联席会,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重大问题;建立工作督查、督导、统计制度,保证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市县两级新组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专门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安排工作经费,保证项目快速顺利实施。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榆林市创新投入机制:在各级政府投入基础上,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将现代农业与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相结合,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白于山区项目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搭建移民搬迁融资平台;建立移民产业化发展资金。

定边县在充分利用好省、市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外,制定了“财政资金支撑,其他资金捆绑,各种资源整合,相关部门联动”的推进移民搬迁新举措。杨宪良说,资金捆绑要在省上的号召下才能真正捆绑起来,现在县上在自己权限内捆绑极为有限。

靖边县在县财政配套资金的基础上,根据移民搬迁的建设内容,捆绑、整合部门资金7000多万元,完善移民区的配套设施。海则畔二区将一部分地段进行商业化开发,引进实力企业和个人参与开发建设,开发收益用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横山县把移民搬迁进城项目捆绑在保障性住房内,统一解决了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大大降低了移民搬迁直接投入,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

子洲县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与县城的公租房相结合,县长王华说:“这样做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将白于山区愿意进城居住的农民安置了,可谓一举两得。农民自己出二三万元,相当于一次性缴了租金。”

对于运作机制,榆林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坚持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模式,资金统一筹措,政府主导;项目组织实施以政府为主,企业参与,公司化运作,实现企业与移民群众互利共赢;移民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产业发展以企业为龙头,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移民户土地流转与劳务收入双增收。

十年磨一剑,赢在白于山。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将确保榆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程一年一个新台阶,直至彻底铲除老百姓的“穷根”!

内容时间:2012-11-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