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家里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一个月工资将近4000元,满打满算一年能赚三四万元,家里各项开支宽裕多了。”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村民刘绍春受到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的帮扶,进入挂面厂打工赚钱,极大改善了生活条件。
吴堡县地处榆林东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68个贫困村的7419户、1.5万余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今年4月份,吴堡县分门别类精准“号脉”,从产业扶持、低保政 策、教育支持、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等方面,集中“会诊”,对症下药,大力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式的精准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 “吴堡县预计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到2020 年,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吴堡县县长高苗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表示。
1、产业扶贫“改穷业”——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苦 不堪言。近年来,为了带动该村经济发展,村里兴办起了挂面厂,霍耀平作为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次参与该县扶贫部门的摸底排查,吸引村里的 贫困户到他的厂子里打工赚钱。他说:“以前的帮扶是不管贫富,一块儿帮。现在的帮扶更精准,甚至包括因才施岗,有技能的去技能岗位,没技能的培训上岗。我 们厂里70%都是贫困户。”
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是吴堡县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与全县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组织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真正让广大贫困户“既补口袋,又补脑袋”。
李常乐是吴堡县寇家塬镇刘家塬头村村民,多年来靠养蜂维持生计,但仅有两箱蜂,除过成本,一年下来入不敷出。在今年吴堡县精准扶贫的带动下,李常乐成为村里重点帮扶对象,原有的2箱蜂在精准扶贫计划的帮助下扩大为现在的20箱。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李常乐会养蜂技术,所以多方面做工作,帮他扩大养蜂规模,预计2016年,他的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能基本实现精准脱贫。”吴堡县林业工作站书记李建辉表示。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吴堡县财政设立300万元扶贫贷款风险 担保基金,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免抵押、免担保、三年期限、5万额度、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的方式,撬动金融机构三年投放低息贷款2000万 元,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微产业和庭院经济。凡申请政府扶持的涉农项目,推行“项目+贫困户”的办法,优先使用贫困户劳动力,优先支持贫困户发展产 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片”的脱贫致富效应。据统计,吴堡在产业扶贫方面,确定养殖户、种植户、加工户等各类产业扶贫户 3315户7138人。其中,今年实现扶贫1024户2970人。
2、兜底扶贫“解穷愁”——政府供养助群众衣食无忧
“老婆今年刚去世,我自己身体也不好,一个人独自生活,种地、 养羊、做饭,很不方便。政府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做了很多工作,养羊一年给我补5000元,还把院子硬化了,党员干部常来关心我,让我心里很温暖。”今年 63岁的张锤是张家山镇辛庄村村民,为给妻子看病,他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外债。虽然家里有几亩耕地,但由于他年迈体弱,无力耕种。帮扶干部到张锤家 中看望他,并把他确定为兜底扶贫户。
吴堡县对身残智障、丧失劳动能力和自身无力脱贫的贫困户,实施救助兜底扶贫。具体将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范围,由政府兜底提供最低保障、特困供养、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并通过提高保障标准和引导参与土地流转,使其逐步实现脱贫。
该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加大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力 度,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该县认真落实农村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按照省定脱贫标准补足差额,切实做好低保 户、五保户和弱势群体的托底救助。同时,密切关注“留守人员”、失独家庭、失能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现实困难,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发放专项补贴,对无 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兜底保障政策,为贫困老年人按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并推进集中供养,确保兜底户衣食无忧、顺利脱贫。
据统计,全县共确定兜底扶贫3760户5962人,计划今年脱贫953户1741人。其中,扶贫助学282户,低保、残疾、兜底109户,大病、慢病、传染病救助562户。
3、整村扶贫“换穷貌”——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吴堡县开展的整村扶贫十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村级道路畅通工 程、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力保障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卫生计生扶贫工程、文化建设扶贫工程、贫困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生态 建设工程,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吴堡县县长高苗介绍道。
吴堡县把整村推进与“十位一体”生态经济型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相 结合,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扶持标准,整合行业扶贫资源,切实解决好68个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村入户”问题,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 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整合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各方资源,稳步推进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解决 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问题,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六个一”新型农村中心社区20个、“十位一体”生态经济型新农村示范 村45个。
4、搬迁扶贫“挪穷窝”——确保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
“吴堡县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移民搬迁安置点77个,搬迁贫困户1932户4622人。”该县扶贫办主任薛润平说,过去的扶贫是撒胡椒面式的扶贫,精准扶贫才是扶真贫。
吴堡县对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空间偏小的地方实施搬迁扶贫工程。 该县坚持80%以上的搬迁群众向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安置,其他搬迁群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规划,就近就地集中安置。对于农村无安全住房、 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的“三无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安置,并保证原有惠农政策不变、土地财产权益不变,统筹考虑发展后 续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今年起,该县对安排新建住房的贫困户每户补助4.8万元,并按标准解决安置区内基础 设施小配套等。
5、能力扶贫“拔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吴堡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依托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培 训机构,围绕发展林果、小杂粮、养殖、电商等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和城乡待业青年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切实 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计划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2万人次。
同时,该县实施救助资金99.6万元,帮助贫困户学生就学,基 本解决贫困户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该县大力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建立“多口进、一口出”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平台,进一步提高贫困家庭在校生的扶贫助学补助标 准;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15年免费教育政策,出台《贫困家庭学生15年义务教育阶段生活救助实施方案》等,对贫困户子女从学前至大学阶段每年都补助生活 费,从1000元至3000元不等。
6、社会扶贫“破穷障”——爱心汇聚助力群众破难题
在扶贫工作中,吴堡县建立了“包村联户”制,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联户、科级干部包村联户、一般干部联户扶贫,向68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落实包村部门单位68个、包扶干部2300人,并组建了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责任人。
为进一步健全社会扶贫机制,吴堡县还深入开展“两联一包”、 “三访五促、为民服务”、“东西互助”、“南北”结对帮扶、“千企千村”结对帮扶等活动,积极争取各类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着力破 除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及时发布扶贫需求,整合引导定点扶贫、企业扶贫、群团帮扶、个人参与、返乡建设等各类扶贫 资源和扶贫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汇聚起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内容时间:2015-12-3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