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清涧:让每一个人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王雄 张瑜 贺永军   发布时间:2015-11-19  编辑:谢心言

 2015年2月13日下午,在延安干部管理学院,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杨怀智告诉记者:“有幸作为代表参会,我向总书记介绍了清涧县近年来在城镇化、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情况。结合县情实际,也谈了个人关于贫困老区脱贫致富的想法。”如今,清涧县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正在以“吹糠见米、刀下见菜”的实际行动,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清涧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贫困县,地处榆林市最南端。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改善老百姓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从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入手,“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该县按照中省市扶贫开发总体要求,积极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等精准扶贫项目,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24个,贫困人口由2011年7.8万人减少到4.7万人。

创新机制实施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凝聚合力、全力推进,清涧县创新扶贫机制,在开发扶贫模式上探索新路子。2014年年初,清涧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签订《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强化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为全面实施精准性扶贫,清涧县按照入户调查、初步确定,民主评议、镇村两级公示、县级公告等程序摸清全县扶贫户底数,并将信息录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做到了乡镇台账完整,县级信息清楚。今年初夏时节,清涧县124个贫困村的驻村干部们走进贫困户家中开展问卷调查,他们像“解剖麻雀”一样,认真摸清楚每一村、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贫困村村情档案、问题台账、需求清单、村级规划、工作台账等资料库。同时,省市县组建驻村工作队122个包扶124个贫困村,其中县级驻村工作队98个,选派驻村干部196人,组织近千名干部与包扶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22个驻村工作队都与贫困村制定了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

为了强化资金管理,清涧县制定了本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建立项目库,坚决排除人为干预,杜绝扶贫资金变更用途和受益对象。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安排、扶持对象信息都要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专项扶贫改变落后面貌

走进清涧县折家坪镇王化家沟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干净整洁的村委会阵地,设施齐全的小广场……整个村庄呈现出整洁、清新、宜居的新景象。然而,几年前的王化家沟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一到下雨天,通村道路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都十分困难。部分村民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倒在房前屋后,蚊蝇滋生。去年以来,该村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村社会面貌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齐声称赞扶贫政策好。该村党支部书记任国旗说,目前村里人均纯收入已达到8000元。

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清涧县解家沟镇王家山村农民王转琴乔迁新居,一家4口人高高兴兴地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土窑洞,搬进了县城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在移民搬迁政策的推动下,王转琴一家靠着自己的积蓄和政府的补贴,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

“我是通过县扶贫办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办起的这家粉条加工厂,厂子年产粉条30万吨,年收入有10万元左右。”下二十里铺乡八斗岔村村民贺雪亮如是说。该县把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搬迁结合起来,积极筹集资金,为贫困农户提供贴息信用贷款,支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

这些都是清涧县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鲜活事例。

社会帮扶是扶贫工作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清涧县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扶贫模式,整合多种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清涧县把“双帮双促”驻村联户精准扶贫纳入县委年度考核内容,健全了扶贫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实现了驻村精准扶贫全覆盖。省市县组建122个驻村工作队包扶124个贫困村,近千名干部结对帮扶,为贫困村、户制定了发展规划和脱贫计划。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64.4万元,新建或维修基本农田800亩、人饮工程102处,国家卫计委组织培训医务人员230人次、巡回接诊500人次。省国资委为下二十里铺乡康家疙痨村帮扶修建350KW农业光伏发电项目,现在项目已投入使用,年可发电40万度,年电费收入30万元,可观的经济收入极大的改善了康家疙痨村民的生活。

扶贫扶智筑牢发展基石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同样是打工,有技术和没技术差别太大了。”下二十里铺乡韩家塬村村民韩欢欢感慨道。以前,他和同乡一起在外干苦力活,活累又挣不了多少钱,一年能挣回2万元就算不错了,自2014年参加县扶贫办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后,他学会了农机修理技术。现在,他在县城虎头峁开了一家农机修理厂,年收入五万余元,走上了致富路。

扶贫先扶智,授鱼更授渔。清涧县始终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为了改变农民的落后意识,该县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党的惠民政策、致富方略等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到户,宣传到人,让农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从“物质扶贫”向“技术扶贫”转变,着力培育现代的新型农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原则,制定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健全乡村劳务转移网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雨露计划”培训工作。仅去年,该县针对红枣栽植、舍饲养殖、蔬菜种植等农民急需的技术,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等,共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

精准发力 如期实现“五个一”目标

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说:“扶贫就是啃骨头,要啃下所有难啃的骨头,确保清涧县在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不掉队”。

在迈向“十三五”的征程中,清涧县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第一责任,把精准脱贫作为全县头等大事、第一要务,正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扎扎实实在产业扶持、项目带动、城镇化引导、民生保障、因人施策等方面精准发力,提高扶贫效率,让一个贫困户都不落下。

清涧县县长高明伟介绍,清涧县要到2017年年底如期实现“五个一”目标,即经济林建设达到100万亩(人均枣果5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00万只,成长型企业达到100户,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确保与榆林市同步脱贫致富奔小康。

清涧县在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建设上下工夫,做到产业扶持精准。该县理性发展枣果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农村土地、枣林流转力度,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贮加一体化”发展模式,每年改造红枣低产园5万亩,新栽红枣、核桃、苹果各2万亩,切实做到优势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同时,做大以“农牧互补”为模式的畜牧产业。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新增羊子6万只、生猪4万头、禽类7万只、奶牛1000头,建成养殖示范基地市级5个、县级10个。

在加快推进扶贫工程建设上下工夫,做到项目带动精准。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程,整合涉农资金,进一步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对1500户、5250人进行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实施信贷扶贫工程,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实施贫困户生产发展工程,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生产发展,有效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施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每年安排100万元实用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断提升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抓好“两联一包”和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程,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并与年度考核、评优树模、提拔重用挂钩,切实形成干部用心真扶贫、各界用力扶真贫的社会氛围。

在加快推进“三型”扶贫工程上下工夫,做到因人施策精准。抓好兜底型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享受低保、养老统筹、生活救助等政策性兜底扶贫,确保基本生活达到脱贫标准。抓好帮扶型扶贫。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具有专长的贫困群众,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因户因人施策,帮助其走小微发展之路,不断增加劳动收入。抓好发展型扶贫。对劳动能力强、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力度,让其发展小型种养业、加工业,走自食其力的发展路子。同时,健全贫困人口扶贫进退机制,实行动态化管理。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扶贫,切实形成兜底一批、帮扶一批、发展一批的良好局面。

内容时间:2015-11-1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