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陈勇:汉滨区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工作的探索
作者:陈勇   发布时间:2015-12-31  编辑:谢心言

 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根治秦巴山区贫穷落后面貌、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社会整体转型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汉滨区作为陕南移民搬迁的起源地和先行者,以“五化”引领、多措并举,将移民搬迁与转型发展同步推进,使这项事关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走出深山重建美丽新家园

汉滨区地处秦巴腹地,总面积3646平方公里,辖区有34个镇办、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其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制约汉滨区发展的瓶颈有山地多平川少、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底子薄、城区大格局小等几项。同时,该区还是全省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高发区之一,每隔几年就会遭遇一次较大规模的洪涝地质灾害,可谓饱受自然灾害之苦。

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暴雨形成4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瞬间将区内的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全部掩埋,全组22户78间房屋荡然无存,12人死亡、17人失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遭受灭顶之灾。“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就应该搬离!”时任代省长赵正永在七堰村的废墟旁说出这番话后仅仅过了两个月,全省首个移民搬迁新型社区建设的开工令就在七堰村下达,陕南避灾扶贫移民大搬迁的帷幕至此拉开。

按照省上部署,汉滨区迅速出台了“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计划用10年时间搬迁6.56万户、24万人,占陕南搬迁总任务的10%。2011年以来,我们立足区情实际,提出了城市抓管理、农村建社区、川道建园区、两山建基地、以群众工作统揽全局的“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思路,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两年来,共搬迁1.16万户4.6万人,其中集中安置9082户3.4581万人;2013年,计划搬迁3500户1.386万人,40个集中安置社区已全部开工建设。

目前,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搬迁出去的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收入水平比迁出前增长了1.8倍。

“五化”并举打好移民搬迁攻坚战

汉滨区始终把避灾移民扶贫搬迁作为全区一号工程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全力推进搬迁人口集中安置、配套产业集中发展、服务管理集中跟进。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努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坚持全域化布局。汉滨区跳出就搬迁抓搬迁的传统思维,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重点镇建设有机结合,科学编制了1个中心城市、1个副中心、10个重点镇安置区、20个重点安置社区的“111020”人口空间布局规划,同步完善城镇、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做大支柱产业,做强富民产业,就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从根本上摘掉了穷帽子、挖掉了穷根子,使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山区群众的美好新家园。

坚持集约化推动。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和“一名区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落实机制”的包抓工作责任制,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保证了工作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推进。注重考核,移民搬迁在县乡两级目标责任考核中占比14%;将各种涉农资金集中起来,三年落实区级配套1.7亿元,占三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5%、新增财力的35%。

坚持规模化安置。汉滨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了节约用地,移民搬迁以集中安置、大社区安置、楼房化安置为主,现已建成七堰、晏坝等20个示范社区,启动8个万人社区建设。2013年实行100%集中安置,规模均在100户以上,其中300户以上的有31个。

坚持多元化增收。通过大力推进安置社区、工业园、农业园、林果园“一区三园”共建,使产业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可靠基础。建立土地、林权流转交易中心,加大土地流转和林地流转力度,实施“二三四”规划,三年建成百万亩林果园,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00元以上。免费对群众进行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信用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群众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创业致富,开发社区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坚持民主化管理。为搞好新型社区管理工作,探索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农村经济组织为支撑、以红白理事会和居民议事会为载体的“3+2”社区管理新机制;建立起自我组织、自我动手、自我管理,家庭单元、小组、联组,包卫生、包整洁、包治安的“三自三联三包”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制定社区组织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便民服务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初步实行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迁转同抓的有益探索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汉滨区以搬迁促转型、促转变,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把移民搬迁和转型跨越发展结合起来。移民搬迁开展以来,汉滨区坚持把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民进城落户等工作结合起来,在转移农民的同时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是陕南贫困山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契机。

二是把移民搬迁和群众的民生期盼结合起来。对搬迁群众来说,搬出来只是实现了走出大山、住上新房、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安居”梦,但如果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乐居”就无从谈起。汉滨区通过在新建社区建设教育(幼儿园和学校)、医疗(卫生室)、饮水(水塔等集中安全供水设施)、交通(道路全部修通)、亮化(路灯)、净化(垃圾池)、绿化(绿化带)、信息(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进户)、文娱(文化活动中心)和服务配套(便民服务中心和购物超市)等综合配套工程,妥善解决了搬迁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让新型社区真正成为群众的美好新家园。

三是把移民搬迁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汉滨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我们一手抓移民“旧址”生态修复,一手抓安居“新址”的生态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赢”。

在今后的移民搬迁工程中,我们还将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让汉滨区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人更富。

内容时间:2013-12-3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