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湟中县继续将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的工作方针,戮力推进49个贫困村,3430户、11473人稳定脱贫任务。
亮点一:聚焦优势,培育中藏药材“新产业”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围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我县将贫困村特色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流转浅脑山地区的撂荒地和退耕地种植中藏药材。2017年种植中藏药材达2.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参与种植销售的扶贫专业合作社达60余家,辐射带动贫困户550户。
投资5653万元在多巴镇黑嘴村建成全省首个集药材收购、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扶贫产业示范园,加大政策优惠扶持力度,吸引青海羌戎药业有限公司和16家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中藏药材专业合作社入驻示范园。2017年园区收购各类中藏药材1800余吨,加工当归、黄芪等药材200多吨,帮助1200余人实现稳定脱贫。
亮点二:立足特色,推广旅游扶贫“新模式”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在深沟高壑找路子,在漫山遍野寻金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用足用好扶贫专项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将扶贫专项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村、贫困户,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贫困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业态。依托乡趣卡阳3A级景区、慕家酩馏影视文化村等旅游资源,连线打造“西纳川乡村旅游示范带”,辐射带动多巴、拦隆口、上五庄3个乡镇12个村的贫困户发展。投资440.6万元实施千紫缘枸杞芽茶种植扶贫项目,272名贫困劳动力参与项目,从中受益。土门关乡上山庄村、上五庄镇包勒村、共和镇西台村等乡村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旅游脱贫模式在全县范围内不断推广应用。贫困群众通过到景区务工、发展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
亮点三:瞄准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从群众的“痛点”上找药方,切实把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针对居住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714户困难群众,县委、县政府多方整合财力、物力,持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子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面对“搬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搬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难题,我县专题研究制定了易地搬迁年度实施计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安置途径、建房标准和后续扶持措施等,统筹整合专项资金1.5亿元,改善搬迁村硬件设施条件,修建村道8.6公里,铺设饮水管道18.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4.4公里,配套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医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2017年以来,我县加快实施4个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帮助834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016年集中搬迁村和2017年插花安置搬迁的贫困户已全部喜迁新房。
亮点四:夯实基础,齐心协力“补短板”
村民要脱贫,基础设施要先行。2017年,我县按照贫困村退出“六有”标准,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亿元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在51个村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2017年计划退出贫困村实现高原美丽乡村全覆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持续整合文化、交通、水利、电力等项目资金,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集中实施贫困村村道硬化、人饮工程等项目,硬化村道108.6公里,为41个贫困村配置环卫设施,为29个贫困村配备文化健身器材,建成53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2个村卫生室、22个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9个村电网升级等工程。率先整合扶贫资金3400万元,为85个贫困村安排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打牢了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底子”。
亮点五:从严从实,探索资金监管“新举措”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既是工作“底线”,更是纪律“红线”。为保证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和其他到户扶贫专项资金的安全使用,制定了《湟中县扶贫专项资金共管账户管理办法(试行)》,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共管账户的资金核算由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负责,乡镇人民政府、信用社、驻村第一书记、贫困户四方签订共管账户管理协议,严格按照“专户管理,独立核算、监督使用”的原则管理账户、使用资金。
亮点六:强化宣传,找出智力扶贫“新法子”
把智力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向贫困群众宣传扶贫政策,提振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向扶贫骨干力量开展政策培训班,重点讲解贫困户评定标准、申报程序、核查方法等内容。累计开展县级扶贫政策专题培训班4次,培训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乡镇扶贫干事2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乡、村级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向贫困户发放《精准脱贫明白卡》《脱贫攻坚政策摘要》《政策百问》等宣传资料4万余份、扶贫宣传播放器9256个,在所有贫困村设置“惠民政策公示栏”,在已退出和拟退出的82个村制作大型公示栏,及时公开贫困户评定结果、扶贫政策等,做到扶贫政策公开透明。
结合“双帮”工作,组织省市县271个定点帮扶单位的4435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制定《湟中县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实施方案》,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组成思想脱贫集中宣讲组,在全县156个贫困村开展宣讲825场次,听课群众达21285人次,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
亮点七:精准发力,形成动态调整“新常态”
县扶贫办与县民政局积极对接,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各项扶贫帮扶措施,实现信息互通互备,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残疾、重病、教育等刚性支出因素,综合评估贫困程度,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按照评定标准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
为防止出现扶贫政策“一刀切”现象,对识别不精准及不符合贫困户标准人员坚决予以剔除,对排查出虽不符合贫困标准但家庭仍处于贫困状态的94户、340人,综合考虑遭受重大变故导致家庭贫困等因素,经村民评议和县、乡、村三级公示无异议后,继续保留其贫困户资格。同时,将全县103户、387人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的“应识未识”人员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确保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工作得到了建档立卡省际交叉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亮点八:注重保障,健康扶贫走出“新路子”
坚决防止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大病医疗保险起付标准由5000元下调至3000元的政策,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对就诊的贫困户实施“一免十减十覆盖”政策。
全面落实各项医疗救助保障措施,为5698名贫困户报销基本医疗费2015.4万元,为623名大病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295万元;发放民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金1119.45万元。发挥商业保险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投入433万元专项资金,为所有贫困户投保“健康保”,县人寿保险公司为2091人次理赔“健康保”金额154.34万元,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有效降低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
亮点九:合力扶贫,健全帮扶协作“新机制”
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扶贫、住建部联点扶贫等工作,持续扩大社会帮扶参与面,借助“外力”助力脱贫。
住建部投入100万元帮扶资金,在田家寨镇永丰村实施光伏扶贫项目,53户贫困户直接受益。申报落实土门关乡贾尔藏村、鲁沙尔镇石咀一村等4个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并协调32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试点。
积极与南京市栖霞区对接,两地党委主要负责人先后率团互访交流,并签署了《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栖霞区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年度扶贫协作配套,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大棚改造示范、包勒乡村旅游等5项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同时,积极发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三区融合”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推动街道与乡镇、社区与农村、园区与园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结对协作。
内容时间:2018-01-09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