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武川县老区产业脱贫之道
作者:赵炜   发布时间:2015-09-07  编辑:骆敏婷

武川县的八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青山披黛,绿水欢歌。一望无际的大青山脉,沟壑纵横之中是满眼的五颜六色与鸟语花香。我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实地瞻仰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武川县得胜沟革命遗址,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遗址。深刻地感受到永世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新生活付出的流血与牺牲。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老区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为摆脱贫困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 

“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

武川县是当年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区,为全国19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川县革命老区建国60年来,老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革命老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大部分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相对封闭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发展观念、单一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实力、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面对老区人民盼富裕、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武川县委政府努力探索符合县情的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武川老区脱贫致富思路逐渐清晰,发展目标日渐明确,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弘扬老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一村一品”项目,构筑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增强老区发展后劲,坚持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老区经济快发展、老区人民快致富的目标。

以大青山革命老区人文优势为引擎促进老区不断发展。武川县资源丰富,历史厚重,农副产品独特、人文优势和发展潜力较为明显。许多老革命老首长曾经在此工作和战斗过。武川素有“马铃薯之乡”、“莜面之乡”、“黄芪之乡”的美誉。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武川县老促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按照区、市两级老促会的要求,深入老区各个村落摸情况做规划,走村串户搞调研,想尽千方百计联系动员企业结对子,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马铃薯、莜麦、荞麦等独具特色的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引进塞宝燕麦系列产品加工项目;三联马铃薯膳食纤维项目;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项目;内蒙古特牧饵养殖公司、内蒙古牧源乳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牧郎食品有限公司等等十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武川,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农牧民的稳定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实施“一村一品”项目139个,覆盖9个乡镇195个自然村4200多户1.69万农民,项目参与户人均收入增加1200元左右。 

发挥科技支撑威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动力。内蒙古宝坤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武川自然气候纯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山区广阔地域优势,几年来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营养学会的支持下,引进北京油鸡、北京黄鸡和青腿麻鸡等品种,发展绿色生态鸡8万只,覆盖老区农户13000多户,养殖鸡户均收入3000多元。武川县食用菌种植以耗赖山乡圪顶盖和三间房为核心,新建厚墙体温室366棚,总量达531棚,年内投放菌种100万棒,生产食用菌70万斤;以食用菌种植为重点,全县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630亩,通过食用菌种植,农户1亩收入可达6000-8000元。一村一品项目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吸纳企业搞开发。本着“自愿、互利、共建、双赢”的原则,从2009年开始,武川县老促会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协调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承包土地搞开发。几年来共与内蒙古三联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园雅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惠华科技有限公司结成对子,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马铃薯移动喷灌圈15个,新打各类机电井25眼,铺设节水管道12.6万米,采用先进的喷灌节水灌溉措施,将土地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带动周边500多农户增收致富,农户在收取土地承包费的同时在公司经营的土地上打工挣钱,户均收入近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老促会的带动作用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农村致富能手。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县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03个,其中老区村合作社占到20%,党支部领办创办10个,会员4320人,带动农户1.6万人。极大地提高老区人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大力实施“三千联动富民工程”,每年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抽选1000名党员干部帮扶农村1000名党员,发展“一村一品”带动1000名农民群众发展种养业。特色种养业快速发展、特产农产品不断涌现(如武川土豆、武川莜麦、武川胡油、武川羊肉、武川肉杂鸡、武川生态蛋、武川香菇、武川白萝卜等),老区人民增收致富途径不断拓宽。 

带领村民致富的党支部

德胜营行政村位于武川县东部,属革命老区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胜营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1省道公路横贯全村4个自然村。昔日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已被今日红瓦白墙的砖瓦房所替代。家家都用上彩电、冰箱、摩托车,少数农户已有小汽车,90%的农民拥有手机。看到村里每年有变化,十年大变样,老区村农民乐在心头,喜上眉梢。 

2009年,老促会“一村一品”工程开始实施,德胜营村党支部又一次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先后实施了设施农业工程和山地笨鸡养殖工程,为村民增收开辟了又一片新的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党中央绘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作为革命老区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2013年德胜营自然村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德胜营村党支部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在德胜营自然村新建房屋67套,其中连体二体楼14套,每套房屋配有生产设施食用菌棚一处,村间道路全部硬化,建起老年活动广场,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该村村民全部入住,过上了幸福和谐美好生活。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党对老区的关心密不可分。在老区的建设发展中,德胜营村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工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让优质农产品通向市场的合作社

武川县哈乐镇义兴元行政村位于县城可镇东部,辖有 9个自然村,户籍户数290户,户籍人口1180人,现在村127户,258人。现有贫困户75户,15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1%,十年九旱,是个典型的老区贫困村。 

武川县兴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兰熙鹏就土生土长在这个村。 30多年来,她和丈夫凭着对土地的挚爱真情,从承包 600多亩土地粗放经营,到投资 15万元购买四轮车、各种农机具,实现种收机械化现代化,她家率先致富,以身示范,让村子里的农民们也跟着富起来。虽然富裕了,可生性热心的兰熙鹏,面对村子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多妇女和老人留守,许多家庭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现状,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彻夜难眠。想到村里人有着多年的养鸡习惯,再加上粮食价格低、销售难,而且城镇居民对乡村农副产品越来越青睐,用粮食养笨鸡卖鸡蛋,既能解决“卖粮难”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于是,兰熙鹏积极动员了 100多名有散养土鸡经验的妇女,自发组织搞起了特色养殖业,家家养鸡,户户卖蛋。 2002年又以党支部的名义组成了兴旺农副产品种植协会,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进行系列配套服务。 2007年 6月注册了“乡村笨蛋”商标以礼盒形式打入市场。

其间,为了打响品牌、扩大销售市场,兰熙鹏把自家的羊群卖掉,注册了“兰姐乡村笨蛋”、“十号地笨莜面”、“农村猪肉”、“胡麻油”等四个系列商标,为乡亲们架起了农产品走入大市场的桥梁。 2008年 6月,她又积极动员当地 16名党员,筹集资金 16万元注册成立了武川县兴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兰熙鹏担任理事长,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以农畜产品统一销售为主,适时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组织外地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自 2008年以来,合作社的“土豆”、“笨鸡蛋”先后打入了上海家乐福、呼市维多利等超市,其他系列产品也纷纷在全国各地销售。2009年 6月,借助农畜产品的品牌,老区义兴元村被确定为“香港回归扶贫基金”项目和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一村一品”项目实施基地,合作社从巴盟共引进 20000只优质蛋鸡,分散到 468户农民家中饲养,仅此一项户均增收 3000多元。 

兴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自治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一村一品”项目资金扶持,兰熙鹏多次进京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农超对接”、“农博会”,把各种农产品带到北京新发地市场、华冠超市进行农产品对接,经过国家评选委员会专家论证、品尝,口感好,风味独特,终于使“兰姐”商标乡村笨鸡蛋品牌系列产品被评选为2010第三届创业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产品。

2014年由于哈乐镇义兴元村无公害土鸡养殖项目,辐射农户多,带动能力强,有一定含量科技,把该项目作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科技扶贫项目,通过科技志愿者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手把手教农民科技实用技术,进一步增长了农民的见识,普及了科学技术,培养了当地农民技术员和科技志愿者,直接受益人数达到5000人。目前该项目按计划建设起散养笨鸡基地一处,占地面积6600平米。生产鸡苗20000多只,主要投放在合作社附近的27个自然村,686个农户家中确保养殖项目顺利开展。今年从可镇周边新增加了养殖户100多户,涉及三个乡镇600多个农户,辐射带动2000多人就业。 

合作社的稳定壮大,使养殖业从传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意识,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架起优质农产品通向大市场的桥梁。

利用淤积河滩种植大蒜  

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尔沟村因座落在大青山乡境内井尔沟而得名。该村地处山区,多年以来因交通不便,农牧业基础条件和设施薄弱,生产徘徊不前。种植业主要以马铃薯、小麦、油菜籽、青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山羊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滞后,属于典型的贫困山区村。也是典型的革命老区贫困村,2014年被确定为“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缩河造地项目村。

井尔沟有独特的气侯,多年以来,农户有种植大蒜的传统。井尔沟大蒜具有“品质好、辣味浓、耐存放”的特点,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多次讨论,项目确定缩河造地后进行大蒜种植。项目发起人为武川县金成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人有多年缩河造地的种植经验。发起缘由是井尔沟村有独特的盆地小气侯,抢盘河由北向南流经该地,多年以来,由于河水的淤积,两岸土地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浇地。加之该地无霜期比丘陵区长近15天,适合发展种植业。利用当地的原有机电井和河水浇灌,发展水浇地条件成熟。实施这一项目也是增加农户收入的有效途经。 

为使“一村一品”项目真正覆盖贫困户,对井尔沟全村15个自然村678户,1588人农户整户识别,由乡包村干部组织村两委班子吸收村民代表,包村干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对贫困农户的识别本着开会讨论、由贫到富排队、整户识别、张榜公示的原则,经过半个月走村入户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后确定贫困户128户,216人,贫困发生率13.6%。 

在贫困农户识别之后,包村各级干部和贫困农户逐一对接,落实了缩河造地水浇地到户。项目完成缩河造地150亩,大机电井一眼,护地坝150米,经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户召开会议讨论,项目的实施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引进了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内蒙古巧妈妈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参与。具体办法是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农户产出的大蒜由该公司保底价回收用作公司加工蒜醋和蒜蓉酱的原料,这样有效解决了大蒜的出售难题。保底价回收同时保证了价格不受市场影响且保证了农户收入。按每户种植大蒜至少0.5亩计算,年收入3600元,人均增收近1500元左右。 

捆绑资金建设食用菌基地

2014年初,振兴元村委会被列为自治区级整村推进项目村,为了有效的利用上级扶贫资金,真正实现脱贫,该村委会把2014年—2017年四年时间上级投资的全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用在不浪梁村现开工建设的200栋食用菌大棚基地,按照上级下达资金与大棚建设实际投资核算,2014年振兴元村委会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在不浪梁基地建设食用菌大棚8栋。

项目实施以后,振兴元村8栋食用菌大棚按照2014年的销售情况,每栋大棚年种植菌棒7500袋,每袋生产鲜菇1公斤,市场价8元/公斤,每栋大棚年销售收入为6万元。每袋菌棒成本需5.8元,纯利润每袋菌棒2.2元,每栋大棚年纯利润为16406元。8栋食用菌大棚共可以实现利润为131246元,按振兴元现有贫困人口111人计算,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1182元,加上本来已有的种植收入,加上农闲时候在食用菌基地的打工收入约3000元,年收入可达到4200余元。 

该项目的实施,覆盖了项目区内全部贫困人口,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了除种植业、养殖业外的新型产业和主导产业,从根本上实现了产业升级,盘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冬季农闲时可以到食用菌基地打工,村民赌博等不良现象大幅度减少,对于项目区内不稳定因素减少有重要作用。该项目在实施中,注重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提升了生产、生活观念,科技、应用、信息等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自身发展能力。


内容时间:2015-09-0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