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扶贫“酿造”出百姓幸福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4  编辑:崔月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大工程,结合宁城县实际,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要求细化落到实处,创新扶贫开发新举措尤为重要。

积极落实国家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今年,投入资金4467.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信贷113万元,县配套270.5万元,整合及自筹2884万元。在必斯营子、大城子、大明、大双庙、忙农、存金沟、五化、小城子等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建设标准食用菌大棚416个,栽植果树经济林2550亩,购买优质基础母牛1020头、母羊3000只,实施玉米膜下滴灌1300亩,铺砂石路13公里、水泥路3公里、柏油路10公里,建文化室6间占地640平方米、卫生室一处占地240平方米,组织科学实用技术培训2000余人。

2012年,1720亩林果栽植国家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落户到小城子镇长皋村,这个靠天收成的贫困山村的80余户贫困户享受到免费整理山坡地栽植、免费打井引水上山、免费果树技术培训的惠民政策,几年后,这些果树进入盛果期,该村贫困户将户均年增收1.2万元。扶贫开发让许许多多贫困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连片开发扶贫铺出幸福康庄大道。今年,投入扶贫连片开发资金5790.1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县级配套1400万元,整合及自筹3090.1万元。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黑里河、甸子、大城子镇17个村的950户、4332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依托这些贫困村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新建食用菌大棚950个;打井257眼,埋设管道27300米;新安装变压器36台,铺设高压线路28800米,低压线路15600米;新建冷库1处;新修筑通往项目区公路18.3公里。

易地扶贫搬迁暖民心。投入资金1148.8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信贷资金400万元,自筹448.8万元。在大双庙镇五家村实施移民搬迁100户,新建住宅100处,每户建蔬菜大棚1个,同时进行水、电、路配套,达到了贫困户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投入革命老区扶贫建设资金2438.1万元,黑里河、大城子等7个镇乡10个老区村507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新栽植苹果2000余亩,新建食用菌棚220个,养殖户新增牛羊2000头只。

产业扶贫无缝链接智力科技扶贫,加大贫困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有4900名贫困农民在蔬菜种植、牛羊养殖等专项技术培训班上学到增收致富新本领,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农民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培训教育扶贫“效益显现”。

农牧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动植物疫病防治、信息、流通等农牧业服务人员开赴贫困山区,手把手传授最新的种养殖技术,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合理确定贫困地区优势农畜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重点技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科技扶贫“繁花似锦”,抓好适宜贫困地区的农牧业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培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区,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共同致富。

扶贫互助资金暖民心。为缓解扶贫户小额资金不足,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60万元,在黑里河、大城子、大双庙、五化、存金沟、小城子6个镇乡8个村实施互助资金项目,每个村20万元,通过发放小额贷款,逐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资金短缺问题。

汐子镇等乡镇肉鸭养殖扶贫项目、忙农镇等乡镇肉牛养殖扶贫项目、危土房改造等一系列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塞飞亚公司、温氏集团公司的发展与贫困户致富增收相连,拓宽了扶贫开发领域。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避灾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增强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中京”大地上,粮、菜、菌、果、肉、奶等主导扶贫产业喜结累累硕果。

创新扶贫开发新举措

宁城县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1986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2002年和2011年两次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有重点贫困村126个,贫困户2.9万户,贫困人口9.3万人,占赤峰市贫困人口的1/7,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8%;有革命老区村77个,老区村中贫困户1.2万户,贫困人口4.68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较低。

这些贫困村多数处在宁城县西南部、北部的高寒山区、石质山区和国有林区,地域偏僻,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受到所处地理区位、自然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仍然处于较贫困的状态。以种养为主的农牧业结构产业化程度较低,无稳定的增收项目,增收致富渠道较窄。

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千方百计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是我们当好贫困户的“贴心人”和“娘家人”的关键内容,广大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挑扶贫工作重担,优质服务工作重心下移,细化扶贫服务举措,将扶贫惠民政策送进贫困户家中,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到贫困户心窝里。

创新扶贫工作方法,从浅层次的送米、送面、送生活用品转变到深层次的科技、智力扶贫,急贫困户脱贫致富所急,想贫困户增收所想,农牧业科技人员走村到户,手把手传授温室蔬菜、果树经济林、玉米膜下滴灌等多项新技术,逐村逐户落实贫困户脱贫计划任务。

我们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作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对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捆绑整合,集中投入,整村整乡整体推进,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县、镇乡街道两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县几大班子成员带头包扶贫困户,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询问了解脱贫致富增收情况。32名县处级干部联系16个镇、乡、街道,126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126个贫困村,10056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0056个贫困家庭。

宁城县扶贫办公室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以牵头编制各级扶贫规划为主线,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县直各单位以及各个乡镇、村组等单位将扶贫纳入年初工作计划,建立扶贫开发评价体系和综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列入对镇乡街道党委、政府和县直工作部门年度综合评价的依据,将包扶工程项目分解落实到位。

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担任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党政领导干部给予提拔重用。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以富民强村为目标,以固本强基为保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富民经济的有效途径,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拓宽富民增收新渠道

宁城县实施富民与强县双线并进,全面协调发展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突出开发式扶贫,坚持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互融合,增强了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对扶贫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等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扶贫办等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村容、村貌建设,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等重点任务,扎扎实实开展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具体工作。

我们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破解发展难题,上下一心、埋头苦干、耐心实干、众志成城,营造了浓郁的县域大扶贫工作氛围,制定了科学的扶贫规划,完善了扶贫开发思路,拓宽了富民增收新渠道,创新扶贫开发新理念、新举措,推动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粮、菜、菌、果、肉、奶等主导扶贫产业硕果累累,扶贫开发“酿造”出老百姓幸福甜蜜新生活。

近年来,宁城县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山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实现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全覆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绩斐然,各项扎扎实实的扶贫工作,赢得了贫困户的赞誉,也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等上级领导的好评。

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整体脱贫目标,完成到2017年16个镇、乡、街道9.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扶贫攻坚任务,我们正加快落实打虎石水库向工业园区和天义城区输水、天义至平泉一级公路建设、贫困山区村村通公路建设等多项富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贫困地区社会保障范围,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农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投资3.7亿元,开工建设温泉至打虎石旅游公路,新修通村油路水泥路98公里,改造危桥15座。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5处。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土房改造600户,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建设校安工程3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贫困地区幼儿园8所、薄弱学校25所,完成15所中小学教学、生活设施标准化建设。

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所、贫困村卫生室10个。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推行基层卫生院住院全报销,让老百姓尽享医疗卫生等多项惠民政策。

甘甜的幸福水引入到贫瘠的山坡上,以节水灌溉和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的贫困地区水利建设项目,让贫困山区的农民从此告别了生活饮水难、靠天收成的历史,修建井、库、坝、渠惠民工程,扩大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和保灌面积,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贫困地区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建设频率加快,一条条扶贫幸福大道延伸至偏远贫困山区,甸子镇小黑石村、忙农镇三家村等59个贫困村、1.2万名贫困群众告别了出行难。

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同步延伸至贫困户家中,农村电网改造的线路“翻山越岭”,温室蔬菜、特色养殖的电力供应充足。邮政服务、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如今,大多数的农民坐在家中轻点鼠标,网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成了平常事。扶贫惠民政策让许许多多贫困户过上了幸福甜蜜新生活。

面对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虽然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新举措,找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新路径,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工作质量,情系扶贫事业,建设好秀美和谐新家园。


内容时间:2013-08-2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