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124”工作法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6  编辑:骆敏婷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林西县采取“124”工作法,确保“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健康有序开展。

一、主要做法

坚持一个基本原则。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以扶贫富民为出发点,以财政扶贫资金为主导,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风险防控为支撑,以贫困村为建设单元,以发展主导产业为依托,以贫困户为贷款主体,解决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把握二个关键环节。把握好贷款推荐关,首先确定推荐的项目村选择贫困程度较深的行政村;其次确定推荐扶持的主导产业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要符合该村的区位特点、有充分的生产资源优势,能可持续发展。结合目前农户意愿,初步确定养羊、养牛、养鸡、养猪、养驴、蔬菜大棚6个产业项目;第三确定推荐的贷款户是本村村民,并在本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户。有生产经营信贷需求的农户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向所在地村委会提出贷款申请,经村委会初审后,以村为单位列出农户贷款清册,推荐到所在乡镇政府,经乡镇审核,主要领导签字盖章后向县扶贫办推荐,由县扶贫办审核后及时推荐给县农行。把握好调查审核关,县农行与扶贫办联合组成6个调查小组,根据所推荐的农户贷款清册,逐村、逐户进行入户调查,所调查的农户要求有劳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种、养、加技能,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民风淳朴,信用良好,同时还要具备联户担保条件。

建立四项保障措施。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县政府成立由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扶贫、财政、相关金融部门及各乡镇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林西县扶贫办下设办公室,负责金融扶贫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县财政局负责抵押资金的拨付与监管;农行负责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重点扶持村的确定落实到乡镇政府,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此项工作,由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县扶贫办联合财政局制定《林西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担保补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林西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林西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县农行按照自身职责制定《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管理办法》。建立旬报制度,督促贷款进度。县农行每月逢10向县扶贫办报送贷款审核、发放情况,县扶贫办及时向市办报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协调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领导小组牵头,县扶贫办、财政局和金融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研究解决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金穗惠农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主要成效

林西县2013年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重点围绕“金穗富农贷”到户贷款推荐、审核、发放,贷款总额1亿元。县扶贫办已向县农行推荐62个项目村,拟贷款额度12003万元,覆盖2732户、8546人,其中贫困户851户、2671人。

截至2014年5月10日县农行已入户调查确定贷款额度7364万元,覆盖1627户、5360人,其中贫困户515户、1686人。已发放到户贷款4663万元,贷款户1032户、3456人,其中贫困户321户、1087人。成立联保小组293个。

 

内容时间:2016-05-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