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喀喇沁旗多样化扶贫促民增收
作者:李震宇 孙伟   发布时间:2015-08-10  编辑:骆敏婷

为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扶贫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喀旗成立了旗、乡两级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专项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任务、目标,抓住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配套服务等关键环节,有计划、有目标地打造可供全旗学习借鉴的扶贫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起到点起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为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立足金融扶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围绕贫困区域布局,规划了沿河沿路高效农业示范区、东牛西羊生态牧业集中区、山区沟域林果采摘区三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选择产业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凝聚力强的行政村,通过发放金融和“杠杆式”扶贫贷款,有计划、有目标地打造可供全旗学习借鉴的典型。为贫困户确立了增收致富产业,保障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通过重点培育,形成了设施农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沟域经济带动型等产业发展模式。

立足精准扶贫,打造减贫脱贫示范。精准扶贫走好“五部曲”。一是识别精准。2014年利用近半年的时间,按照上级部署,对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标准2736元和自治区标准28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进行调查核实确认,共识别出贫困村73个,贫困人口4.24万人。二是管理精准。对识别出的贫困户进行调查、登记、信息采集录入,纳入全国扶贫开发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动态综合管理。三是施策精准。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细化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内容、时间、人员。四是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精准。根据贫困村四年扶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产业发展,坚持民主公开,围绕落实项目到村到户,认真组织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彩票公益金、雨露计划及互助资金试点等项目。五是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协助基层组织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办法,制定贫困村扶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贫困户帮扶措施及脱贫计划,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促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立足生态扶贫,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立足贫困地区比较好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强力打造高效林果产业,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生态效益的做法,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转变,在发展高效林果产业的同时,跟进发展林下经济、林果采摘及乡村旅游观光产业,通过种植养殖复合发展、林上林下立体经营,全力打造春来踏青赏花、夏来休闲度假、秋来采摘揽胜、冬来体验年俗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有效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变青山绿山为金山银山,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

立足旅游扶贫,打造人文自然旅游扶贫示范。依托喀喇沁旗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特色的种养殖业,以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树立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典型。通过近几年的打造,目前全旗共新发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3家,初步形成了以美林谷亚高原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红酒庄园、王府蒙古族民俗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2014年雷营子、马鞍山、美林等6个村被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委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雷营子村和美林村同时被列为赤峰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去年,全旗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90万元。


内容时间:2015-08-1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