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大安市“五大战略”精准脱贫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26  编辑:wangximing

本报讯(王奇峰记者尹雪)大安市大力实施“五大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发展产业。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有了产业,才有造血的能力,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大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因村而异、因人而异”原则,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不搞“一刀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实施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市里将拿出1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建设棚膜园区、牧业小区,带动贫困户发展避灾性强、产出效益高的棚膜经济和投资小、风险小、回报快的肉羊、肉鸡、生猪等养殖业。同时,各乡镇立足传统畜牧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吉牧贷”资金,支持贫困户从事养殖生产,增加牧业收入。依托特有的湿地、渔业、草原特色,开发湿地生态游、休闲垂钓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扶持鼓励贫困户参与旅游产业脱贫。

依托项目。把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着力点,为农民脱贫创造条件。加大通乡、通村、通屯“三通公路”建设力度,每年修农村公路100公里以上,逐步形成安全便捷的农村运输体系。针对水源条件差、全程灌溉能力弱的村屯,实施节水灌溉、抗旱水源等农田水利工程,增强防汛抗旱能力,确保每年为贫困村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同步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证百姓喝上“放心水”。充分发挥丰富的“光”资源,着力引进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和农业企业,实施“光伏扶贫”,推动光伏产业与棚膜经济、畜牧业、水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组织实施好河湖连通、嫩江干流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抓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耕还草等项目建设,大力恢复生态,解放劳动力,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单列财政奖补资金1000万元,开展乡镇政府驻地等村屯环境综合整治,抓实“三清四改四通”,进一步改善村容镇貌。

龙头带动。设立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基金500万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辐射带富功能。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再注资1000万元,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信贷产品,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满足农业生产信贷需求,努力破解融资瓶颈。引进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龙头企业,建成电商产业园、特色农产品馆和1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搭建好农产品互联网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实施信贷支持、网费减免等政策,让他们轻装上阵、加快脱贫。

教育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投资1900万元,新建2所农村幼儿园、3所初中宿舍楼,分批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鼓励职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加强就业培训。统筹使用各种培训资源,重点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技能,解决农村“两个剩余”问题,通过季节性打工增加收入。

政策兜底。实施健康扶贫。加快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对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帮助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兜住民生底线。针对少部分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内容时间:2016-01-2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