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脱贫致富共圆梦—赣南等地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掠影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编辑:崔月

   38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罗霄山片区县有贫困人口338万人,超过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近年来,我省把这一区域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多措并举打好扶贫攻坚战。

    隆冬时节,记者穿行在赣州市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是一幅幅温馨的画面,看到群众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扶贫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两拨千斤”,创扶贫担保公司解决融资难

    肉猪“闯”闽粤,蘑菇“越”南洋……走进宁都县,耳旁充满了喜悦的消息。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全县37户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实现了大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800多户,帮助农民增收210多万元。

    宁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贫困人口多。为真正帮助农户、扶贫企业解决融资难,2009年3月,我国首家专营整合金融资本投向扶贫开发的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在宁都诞生。

    “宁都县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扶贫功能明显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宁都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彭玉贵告诉记者,担保公司成立之初,宁都县从全县连片开发的1950万元扶贫资金中拿出4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存放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营业部并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即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400万元资本可担保农业产业扶贫贷款1200万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会同乡鹧鸪村村民周日高如今已是葱茏果业、翠微牧业和水保园艺场3家企业的老总。“我之所以有今天,跟扶贫开发担保有限公司的帮助是分不开的”,5年来,担保有限公司每年都给他贷款150万元。走进葱茏果业,只见贮藏库里一筐筐脐橙整齐摆放,罗兆明、罗司林、李萌……一个个名字贴在筐边上,周日高告诉记者,企业帮这些贫困农户代收、代贮、代销,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帮助3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担保有限公司已为91户农业大户和2户龙头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650万元,带动农户3200多人。

    “以校为媒”,农教结合培育新型农民

    会昌县在扶贫开发进程中,将乡村学校作为智力高地,以校为媒,通过农教结合的方式,让农民受教育。

    走进珠兰示范学校,校领导正与村民一同商讨,开一期以“动物产品与食品安全知识”为主题的培训班。记者翻开2013年的培训方案,发现培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果业生产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养殖与疾病防治、农村工匠技能等10余个类别。

    “根据农时季节,不定期面向农民免费开设实用技术培训班,将教学、科技和生产相结合,使教育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助推器。”学校党支部书记文来庆如是说。每个学期学校都会面向农民免费进行4次基地实训,邀请省里或市里的有关专家手把手教导,组织农民到相邻的省进行培训学习,让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技能。

    上照村村民欧阳庆峰对2011年的冬天记忆犹新,“那次我们42位农民,由乡党委书记和珠兰示范学校老师带队来到福建省福清市进行一个半月的免费技能培训,大家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了种植技能的欧阳庆峰,回村后种植了120亩提子、60亩蔬菜……让他摆脱了贫困。欧阳庆峰说,以前自己是个电脑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培训后,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相关网站,了解农业相关信息。

    会昌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李卫明说,像珠兰示范学校这种扶贫模式,如今已在县里有条件的地方逐渐推广,欧阳庆峰式的新型农民将会越来越多。

    “打客家文化牌”,旅游扶贫让农民生活好起来

    驱车从石城县出发,沿着宽阔的旅游公路来到大畲村,青白马头墙新房古朴气派,围屋“南庐屋”梁柱门窗雕刻精美,农家乐、工艺作坊一家挨一家……浓郁的客家文化扑面而来。

    “3年前,村民的房子基本上是残破的土坯房,一条狭窄的黄泥路是村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26个村小组中有16个村小组不通路、不通自来水、不通有线电视。大畲村紧靠武夷山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前两年,县里依据大畲村当地的特色资源,围绕客家文化,将旅游当作富民强村的产业来发展,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了。”大畲村村委会主任黄光洪高兴地说。

    为使大畲村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石城县实施“一户一策”精细化扶贫,为195户群众联系办理信用贷款552万元,仅3年,村里就开办旅游宾馆4家、农家乐6家、根雕加工厂2家,发展白莲、烟叶、水果等特色产业800多亩,形成了以吃、住、娱、购旅游产业为主、特色农业为辅、生态养殖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记者在村子里看到,百亩荷花观光园、莲文化馆、古戏廊台、观光廊台、古朴的南庐屋、亮丽的旅游商业一条街,让整个村庄脱胎换骨,成为省内外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地。“常来农庄”老板张烛荣深有体会:“如今,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好,不到两年我就盖起了新房子。”


内容时间:2014-01-0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