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红色村庄”生德库的脱贫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28  编辑:王怡

厚厚的积雪中,乡村一片静谧祥和。驱车行驶到抚远市浓江乡西北部的生德库村,虽然路面很滑,但一路上视野开阔。行至生德库村村南头,晾晒场上一片繁忙景象。在晾晒场旁边,积雪中的木耳菌段清晰可见,这里是早已收获完的木耳地。在晾晒场边上,浓江乡乡长任国军讲起这两年生德库村的产业发展。

手指着晒场这片地,任国军说,这块村集体用地可以说是生德库村的“宝地”,也是村里的产业基地,这里集光伏发电、晾晒场、地秤、木耳菌、马铃薯、山药种植为一体,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基地用地来源于村集体土地,基地设施是争取抚远市扶贫产业开发资金和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帮扶兴建的。“2017年生德库村村集体收入26万元,村集体富了,村里的各项事业发展才有依靠,贫困户脱贫才有定心丸。”任国军的话在记者进村之后得到了证实。

走进生德库村村部,村部门廊两侧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标语颇有气势,记者忍不住和“装扮”得十分漂亮的村部合影。村部四周的展板讲述着生德库的村史和全力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决心。在展板上,村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生德库村原名“生牛库”,1929年建村,建国后改名生德库。当时的28名村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驻扎过75名抗日联军,他们并肩作战,坚持不懈打击侵略者。

回望过去,看现在的小村,脑海中一片峥嵘岁月。抚远市公安局派驻生德库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道远告诉记者,生德库村有330户7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0人。王道远介绍说,2013年这个小村遭遇了洪灾,耕地绝产,房屋倒塌损坏200余栋,2014年经过政策扶持才得以恢复。在“生德库村贫困户收入核算表”上,记者注意到因残致贫户姚作成的收支账,边民互贸分红1000元,光伏分红500元,木耳菌基地分红500元……脱贫后他年均收入5776元。而另外一户贫困户张海涛今年42岁,打工收入加上产业分红,脱贫后收入8853元。王道远告诉记者,正因为生德库村有产业,贫困户脱贫有赖于村里的几项产业发展,村集体也因为村里有了产业富了起来。以光伏发电为例,这个项目年补助村集体1万元,贫困户享分红,这个项目可持续增收20年。木耳菌项目在实现原有耕地效益、保障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可使全村5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还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村民发展庭院种植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地秤项目是由黑龙江省电力公司2015年投资建设的,村民通过这个项目,可直接把丰收的粮食足不出村消化掉,邻村及外商承租地秤,还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贫困户可从中享受分红。马铃薯和山药项目对于全村调结构转方式,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的可喜一步。

村集体富了,村民享受产业发展红利,生德库村的脱贫步伐迈得稳健扎实。

内容时间:2018-01-2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