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一年当中农事最繁忙的时候,也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渤海粮仓”开镰收割的第二天,南皮万亩规模示范区里,成片的麦田连在一起,从裸露的土地上仍可以看到点点“白碱渍”,昭示着这片土地并不肥沃,但金黄饱满的麦穗却昭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从河北沧州驱车前往南皮的路上,麦田里,大型机器正在忙碌的进行收割;晾晒场,已铺满金灿灿的小麦,刚刚被收割下来进行晾晒。
“南皮县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都是贫瘠的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通过实施‘渤海粮仓’项目以后,大幅度提升了盐碱地粮食产量,当地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有了大幅的增加。”6月5日,中国残联挂职南皮县的副县长郑红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项目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进行盐碱地技术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把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2016年10月,肩负扶贫任务,郑红云来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南皮,当了挂职副县长,任期两年。
实现增粮60亿“小目标”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而耕地面积却不足世界9%,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共领导层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拥有大片的中低产农田和盐碱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增粮的关键是有能生长粮食的土地,但河北省的滨渤海平原区基本上属于重度盐碱荒地。“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是对南皮当时的写照,“盐碱地不长庄稼”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古训”,当地百姓都不在上面种植农作物,甚至认为改造盐碱荒地是异想天开的“白日梦”。
2013年4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环渤海低平原区建立一批粮食增产增效示范区,该项目针对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问题,通过综合实施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以实现粮食增产的目的,就此,大片的中低产农田和盐碱地被利用起来,种植抗旱耐盐小麦品种,实现了粮食的显著增产。
“以前,南皮的村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根本收不了多少粮食,小麦亩产不过300斤左右,如今,‘渤海粮仓’项目的亩产已经高达900斤,甚至,今年收割刚刚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亩产1130斤的案例。”南皮县白坊子村白普青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村的小麦是以麦种来种植的,一亩地比以前多打几百来斤,再加上麦种价格比市场价多卖两三毛钱,全算下来每亩能多收好几百元。
根据白普青介绍,他们的小麦以合作社的形式种植,再加上试验站的技术支持,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合作社与农业局有协议,收获的小麦以麦种收购,每年的收购价格都会高于市场2、3毛钱,今年同样如此,市场收购价格为1.1元/斤左右,而“渤海粮仓”项目的小麦收购价格为1.4元/斤。
“就目前来看,为了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示范区农户的种子均是免费发放,这部分补贴来源于项目基金和部分地方配套资金,不过,这个项目主要的优势是技术,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引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挂职南皮县副县长孙宏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刚刚从收割现场归来,皮肤被晒得黝黑。
孙宏勇表示,今年的降水量比较少,旱情对今年的产量略有影响,不过,即便如此,“渤海粮仓”实现2017年的增量目标依然没有问题。
据记者了解,“渤海粮仓”工程2017年的目标是实现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
不过,粮食增收只是一个“小目标”,南皮县依托“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种植,先后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节水灌溉农田4万亩,全县良种繁育和良种示范田面积达到36万亩。在此基础上,2015年3月,南皮县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筹建“渤海粮仓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机制,建立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的推广体系,积极生产和推广耐盐碱优良品种,推动农民由种粮食向种良种转变。
走农业技术脱贫之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良种、良方缺一不可。
站在自家的小麦地里,看着即将收割的小麦,白坊子村72岁的白书臣笑得合不拢嘴,“丰收了,高兴,做梦也没有想到能收这么多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这得感谢试验站的科技人员。”
据记者了解,从发展脉络来看,“渤海粮仓”可以说是“黄淮海科技攻关”的延续和提升,如果说“黄淮海”基本解决的是盐碱地上种上了粮食,“渤海粮仓”则是要解决多产粮食的问题。“渤海粮仓”的技术核心包括种、土、水等方面,种有耐盐小麦品种小偃系列、耐盐玉米HN866等,土的技术核心为以盐治盐、以肥调盐,如微咸水灌溉、咸水结冰灌溉,水的技术核心为水尽其用,如雨养旱作农业等。
所谓微咸水,是指当地地下30到50米的浅水层,含盐量在0.3%之内,因为冬小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所以可以利用微咸水来灌溉,这样既解决了地上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减少对深层水的过度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微咸水灌溉技术在南皮县乌马营镇的白坊子村和东五拨村、南皮镇穆三拨村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我们已经种了好多年‘渤海粮仓’的种子,种子是免费给我们,产量比之前高很多,收购价格又高于市场价,更关键的是,免费向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一村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算了这样一笔账,按一年种两季庄稼,小麦亩产45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除去成本和自家口粮外,一年农业纯收入将近2万元。
除此之外,该村民告诉记者,每年的收割季节,试验站还会雇当地的村民对试验品种进行分类、吹麦等工作,以便进行数据分析,这样话,被雇佣的村民每天还能有80块钱的收入。
“我们的种子是免费提供给核心试验区的村民,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扶持的关键所在,技术进步才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关键。” 孙宏勇表示,中国现有18亿亩耕地,要想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十分困难,必须把目光放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和科技支撑上。
俗话说“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老百姓粮食增产丰收才是脱贫保障和收获的喜悦所在。
近年来,南皮紧扣精准脱贫主题,突出科技扶贫工作特色,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科技扶贫项目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科技扶贫模式,使得科技支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扶贫已成为南皮精准脱贫的“加速器”。
内容时间:2017-06-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