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河北张家口:赤城县“5+1”新模式探究
作者:荣洁   发布时间:2016-03-23  编辑:谢心言

2014年5月15日,碧蓝的天空缀着点点白云,连绵起伏的群山苍翠欲滴。出张家口赤城县城,沿112省道行驶20多里地,便来到样田乡双山寨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华耐种苗繁育基地。

记者跟随基地副总经理徐景秀和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泉钻进白菜制种大棚,棚内种苗长势正旺,足有1米多高,金黄色的小花连成了片,耳边还不断萦绕着“嗡嗡”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蜜蜂在忙碌授粉。“预计6、7月白菜、芹菜、甘蓝等就可收获。”张文泉告诉记者:“村民不但可以得到每亩600元、三年涨1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在基地上班,每人务工收入1.6万余元。”

“村民不仅能拿地租、薪金,还能得到利润分成。按照规定,农户经营大棚,每个棚按产量核定,超产部分,农户可获奖励。差不多,两个月种植期收入近2万元。”徐景秀解释道。

“我们村都盼着华耐企业快速发展,因为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都通过五位一体机制,跟企业挂着钩呢!”张文泉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和村民们的心愿。

张文泉所说的“五位一体”机制,就是赤城县“5+1”新模式中的“5”,这是县里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即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经营模式。而“1”是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

政府引导激活力 栽好梧桐引凤凰

赤城县是贫困地区,群众收入低、家底薄,致富缺信息、少门路。如何改变落后面貌,推动县域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农村人才缺失、市场机制不活、扶贫活力不强、部门“单打独斗”等问题,是赤城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事情。

“以政府推动破题,定政策、出规划,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农民主体发展的自觉性和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的主动性。”赤城县委书记申全民道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当地资源、区位优势,确立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养殖两大产业,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而真正发挥政府推动作用,首要之举是出台扶持政策。赤城县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产业补贴、基础配套等扶持形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种养大户,投入农业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极大调动了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北京二商、张家口弘基等20多家龙头企业先后落户赤城。

“以设施蔬菜、生猪养殖主导产业为例,根据类型和规模,每栋大棚给予6000-20000元补贴,每个猪场给予30-100万元补贴。”副县长张志刚介绍说,目前,仅县财政用于产业补贴资金达9000多万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0万亩,增加到15.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由不足2000亩发展到1.2万亩。形成了“独石口—龙门所露天蔬菜”、“雕鹗—后城设施蔬菜”两大产业带,打造了“雕鹗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和“样田高效节水示范园区”;生猪规模养殖场由50家增加到100家。

在大海陀官庄子村百亩架豆种植园里,连片的架豆长势喜人,“轻施苗肥,花前酌施、花后勤施……”村党支部书记赵海生告诉记者,说话的人叫王君,是县里配备的科技特派员,也是集团化“六个一”帮扶成员之一,除此之外,县里还为每个贫困村配备了县级领导、规划师、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村医成员,希望通过扶智、扶技方式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而多元化投入是赤城县又一有力举措。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导,整合部门资金,争取定点帮扶单位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并加大金融信贷资金,形成了“1+X”大投入格局。到目前为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25.7亿元。

龙头带动强产业 利益联结机制增动力

“赤城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农业发展就要走好产业化扶贫这盘棋。”赤城县委书记申全民对赤城县扶贫工作有着深刻认识。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向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收入不稳定、不可靠的问题。“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申全民说:“立足特色选产业、龙头带动强产业、资金技术保障兴产业。下好这三步棋,产业化扶贫这盘棋就活了。”

说到龙头带动强产业,雕鹗镇黎家堡村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去年年底拿到第一笔股金分红,村支部书记陈桂禄喜上眉梢:“2008年上任的时候,村集体有外债4000多元。想为大伙儿办点事,可两手空空,有心无力。”“按照村民代表大会的意见,村集体将从股金分红中留出三分之一,用于村民水电费、环境卫生保洁及村内其它公益项目,剩余三分之二则按照特困户、困难户、一般户等不同档次进行二次分配。全村只有600多口人,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

陈桂禄说,以坤淼公司一期仔猪繁育项目为例,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企业占70%股份,黎家堡村集体以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政府补贴的100万元产业资金和集体用地作为股本金,占30%股份。按照目前的经营状况,坤淼公司预计实现利润200余万元,村集体获分红60多万元。今后,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加,村集体的分红也将“水涨船高”。

村集体分红资金,一部分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剩余部分由村代会评议审定,面向全体村民进行二次分配。这就是赤城县股份合作形式捆绑农企利益形式之一的企业与集体合作方式。

形式之二:企业与农户联姻。即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以租赁、转包或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企业建设产业基地,企业吸纳土地流转农户入园打工。农民通过资产转化,就地务工挣薪金,出租土地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实现合作收益最大化。

光靠龙头带动不够,还需鼓励农户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从而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实现农民与企业和市场的挂钩。赤城县通过交叉组合配比,探索出了多种合作模式。例如,样田乡华耐种苗繁育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后城镇幸福家园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农户”模式、“科研院校+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开发模式。

“合作社的成立和运作,不仅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及分散种养销售难题,而且抱团经营规避了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民收入。”后城镇常胜庄村村书记霍建峰向记者讲述成立合作社的种种好处,他说,几年前自己组织50户村民成立了幸福家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棚内无支撑杆可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蔬菜大棚135个,实现年纯收入60多万元。

目前,全县农业企业发展到92家、合作社214家,集中流转土地10万亩。

破解融资难题 量身定制扶持方式

“近年来,随着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脱颖而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这;三类主体;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赤城县霞城三农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忠说:“这三类主体在生产经营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融资难首当其冲。有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在遭遇资金短缺想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抵押物、难以获得担保,进而无法贷款,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正如王海忠所说,去年,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的雕鹗镇下虎村聚仁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贷款难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贷风险大,大多数银行不愿放贷。这让公司负责人高军很是苦恼,可让高军万万没想到的是,通过村、镇推荐后,提交相关材料,经霞城担保公司评审会评定后,不到一个月,从银行贷到了200万元。

“贷款的事多亏了霞城担保公司。”贷款的事虽过去一年多,但提及此事,高军仍念念不忘。他说,去年4月,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急需配套资金扩大规模。正当发愁之际,担保贷款模式给予公司大力支持,解了燃眉之急。贷款一年之内还清了贷款,今年4月,公司又成功贷款200万元。

下虎村聚仁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担保贷款的事不是个例,像在云州三山村种植菌类产品的农户陈守富、从事蔬菜大棚种植的马营乡村民祁桂军等都贷到了不同额度的款数。据统计,从2012年12月公司成立至今,42家农业企业、农户成功贷款。

为解决涉农企业贷款条件不足、银行放贷怕风险的问题。赤城县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以财政担保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成立“霞城三农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在企业、农户与银行之间架起合作桥梁。担保公司以1∶5担保放款比例,为企业和农户担保贷款,企业和农户以大棚、猪舍等固定资产以及林权证等作为反担保,使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县级银行系统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联结体,突破了金融“门槛”,激发了农村活力。

两年来,全县涉农金融机构累计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发放贷款12亿元。

走好四步棋 美丽乡村展画卷

5月16日,当朝霞洒在官庄子村,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图画随即展开:街道一边是郁郁葱葱的花草,一边是修整一新的农家院落,孩子们嬉戏正欢,村里的老人坐在石凳上悠闲地聊着天。“现在村里的环境比城里还美,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村里整洁干净美观。”村党支部书记赵海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赤城县“五位一体”解决了产业问题,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怎样才能让农村美起来?赤城县把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源破解资金瓶颈,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培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赤城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速。

——规划先行“定方向”。通过广泛调研,明确了“1城2镇100个中心村”工作思路。今年,在去年完成32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任务的基础上,结合109个改造提升村任务,确定“整治、提升、集聚”六字方针,以8个示范村为带动,完成109个村改造提升,为3年内建成100个中心村打下坚实基础。

——分层次、按类型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赤城县以后城镇上庄子省级精品示范村为带动,分项推进“15件实事”。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3种模式。即:借鉴官庄子村经验,改造提升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庄;借鉴尤家沟村经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有区位、资源优势的村庄进行村企联建;借鉴康庄村经验,重点在矿山乡镇等发展受限、群众愿望一致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集体力量在群众,组织牵动靠干部。赤城县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作为检验基层干部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的“试金石”和“主战场”,在人力保障上,对改造提升重点村,每村明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驻村工作队、一个重点企业和一名后备干部,实行“五包一”帮扶机制。目前,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县级领导带头,所有帮扶人员深入改造提升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场解决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主导,以村民出资、筹劳为重点,推进工作。赤城镇沃麻坑村,通过争取上级部门帮扶、动员个人投资等多种渠道融资,金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帮助村里新建幸福院、修建文化广场;同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万元,用于村民文化墙、公厕建设;驻村工作组通泰控股集团将出资15万元帮助村子绿化街巷。

——环境变好了,能不能保持住?怎样保持长久?

赤城县农村面貌改造村探索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有的村庄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和“村民清扫日制度”,设置垃圾箱和垃圾堆放点;有的村聘请老党员、老干部等为卫生监督员;有的村庄建起了保洁队伍,实行物业化管理。


内容时间:2016-03-2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