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思南县产业扶贫工作成效与启示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7  编辑:崔月

近年来,思南县按照“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链融合、全责任链压实”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茶、蔬果菌、生态畜禽、思南黄牛、中药材、油茶、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17年,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35409人就业增收。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8.6亿元,较去年增长6.14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40元,同比增长16%。

一、产业发展成绩

(一)生态茶产业。2017年新建茶园基地2.7656万亩(其中春季攻势完成0.6656万亩,秋季攻势计划完成2.1万亩),累计茶园面积达20.9656万亩,生产茶叶7939吨,产值79636万元。培育茶叶加工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4家、招商引资企业2家、规模以上茶企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打造“茶叶淘宝村”1个,新增网店2个、省内外专卖店各2家。组织参加省内外茶叶推介活动10次。通过发展生态茶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1135户4100人。

(二)蔬果菌产业。全县累计完成蔬菜种植27.64万亩,其中优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8.5万亩,建立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秋冬春优势蔬菜面积1万亩,完成蔬菜(含花椒)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2209.41公顷,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建设冷藏保鲜库2个。新植果树1.26万亩,全县水果总面积达7.72万亩。全县食用菌接种培育面积960亩,在张家寨镇、塘头镇和青杠坡镇建设试点示范基地3个,预计2018年向周边乡镇辐射发展900亩。培育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10个,先后组织开展5次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企业2家,总投资7000万元。全年实施蔬果菌产业扶贫项目54个,资金2494.674万元;申报市级基金项目2个,投放基金1900万元。通过发展蔬果菌产业,带动贫困农户12137人(其中蔬菜8073人,水果1488人,食用菌2576人)。

(三)生态畜禽产业。依托温氏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和生猪裂变式发展项目,以香坝种猪场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建设年养殖能繁母猪5000头、生产商品仔猪12万头的种猪场1个,发展温氏生猪代养场100个,农户自建适度规模场255个,实现新增出栏商品猪10万头以上。发展家禽家庭牧场85个、家禽规模养殖场41个。全年实施畜禽产业扶贫项目58个,资金2094.008万元;申报市级基金项目8个,投放基金2020万元。预计年末全县存栏生猪41万头、家禽134.52万羽。出栏生猪43.65万头、家禽168.28万羽,肉类总产量达46733吨、禽蛋产量4699吨。通过发展生态畜禽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1523户6376人。

(四)思南黄牛产业。以大坝场、许家坝、邵家桥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思南黄牛”产业,建成思南黄牛原种场1个、扩繁场1个、商品场10个。正在申报思南黄牛农业部地理标志及绿色产品认证和开展品牌建设工作。预计到年末全县存栏“思南黄牛”9.21万头,出栏2.62万头。通过发展黄牛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1393户4610人。

(五)花椒产业。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成功申报思南县10万亩青花椒高效农业一体化建设省级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获批扶贫产业子基金1亿元。完成花椒种植面积2万亩,建成许家坝、关中坝、张家寨4000亩高标准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完成青花椒无公害家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167公顷。18个专业合作社(大户)申报产业扶贫子基金,种植面积7915.8亩,申报资金633.26万元。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960户3200人。

(六)油茶产业。以兴隆、胡家湾、亭子坝、青杠坡为重点,着力推进油茶产业,对已栽植的4万亩油茶幼林全部进行抚育管理,完成新植油茶2万亩,建成鹦鹉溪1500亩高标准油茶示范点。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750户2500人。

(七)中药材产业。引进贵州远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许家坝、凉水井发展中药材示范基地各1000亩,种植品种为白芨和铁皮石斛。目前已落实种植面积6000亩(白芨2000亩和铁皮石斛1000亩青花椒3000亩),完成种植面积4800亩,建设大棚800亩,林下除杂1000亩。编制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获批省级产业扶贫子基金2.5亿元。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全县贫困户563户2486人。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各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别组建县领导任组长的11个工作专班,出台《思南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等系列文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积极申报省、市级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017年,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项目152个,资金6588.55万元;申报省级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5个,资金12.95亿元;投放市级基金项目29个,总投资10417.48万元;招商引资项目9个,总投资8.54亿元。

(三)夯实技术支撑。聚焦科技兴农,深入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将全县299名农业技术人员下派到农业产业园区、贫困村,指导产业发展。科特派团队直接帮扶贫困户129户,直接向贫困群众发放劳务费86.5万元;申报项目25项,落实项目资金240万元。抽调82名农业专家,组建“三农”专家服务团,大力开展深度贫困村“集中会诊”活动,补足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短板,破解农村产业发展难题。截止11月底,已完成2轮“集中会诊”,走访调研扶贫产业项目点(基地)45个,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或技术难题26个,制定发展规划25个,协调解决发展资金526.28万元。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一批农业现代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截至11月30日,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3期,培训人员达7326人,其中计划出列贫困村培训34期3506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0人。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探索和发展“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和“1+X”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就业增收、企业降本增效、产业提质升级“三赢”发展。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改革,特别是将农业园区建设与改革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促进园区农户和企业的良性互动,运用“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村集体经济+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把村集体、农民和经营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核心区及周边农户持续收致富。全县387个村(社区)已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77个计划出列贫困村已实现“3个100%”。今年新增市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7家、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家庭农场109家、市级示范场22家。全县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4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3家,家庭农场达217家。合作社出资总额62.17亿元,实际带动农户5.2万户,带动贫困户1.4万户,实现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全县共吸纳近2.8万亩土地入股,整合资金近5000万元,发展农民股东11054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800元。

三、几点启示

(一)产业扶贫关键是精准。一是产业选择要精准,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区域资源优势资规划布局产业,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二是产业扶贫对象必须精准瞄准贫困户,措施必须精准落实到贫困户,效益必须精准体现到贫困户。三是资金投放要精准,要加强对各类资金的整合使用,靶向投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产业导向作用。

(二)产业扶贫重点在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要在县、乡、村各级层面建立抓产业的专班,明确一班人马,瞄准一个目标,制定一套措施,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用好省级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市级脱贫攻坚定点帮扶基金、财政专项扶贫资

金、信贷金融保险扶贫、特惠贷等金融扶贫产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聚集市场闲散资金,汇聚多元扶贫合力,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资金合力。三是强化技术保障,既要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专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对产业的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又要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意识和生产技能,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现贫困户全员培训,力争人人都是“田秀才”“土专家”。

(三)产业扶贫的途径在龙头带动。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脱贫攻坚产业子基金、贷款担保补助、税费减免、保险保费补助等措施,大力支持扶贫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实现合作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

(四)产业扶贫的前提是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贫困户增收脱贫,只有贫困户全员参与,这一目标才有望实现。要千方百计建立健全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收益、劳动务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政策扶持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入股分红收益,使贫困户增收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输血”变“造血”。


内容时间:2017-12-2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