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普定“信合联村”金融服务兴业富民 多措并举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作者:李铠 胡继江   发布时间:2016-03-25  编辑:wubo

普定“信合联村”金融服务兴业富民


  1月3日,天气晴好,虽然是在冬天,但普定县思源农业观光园内依旧满目苍翠……

  时间回溯到2014年8月7日,普定县人民政府向普定县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了贵州省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该企业以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获得了普定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900万元。此举开创了全省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先河,同样让人欣喜!

  “这900万元贷款意味着什么?”每当提及这个问题,思源公司法人代表梅世松的回答总是言简意赅:“意味着雪中送炭,让我们农业经营者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抵押融资 开启“破冰”之旅

  土地流转催生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和集约化,但随着农业企业的发展,“脚下有地、手里没钱”的资金紧缺、融资困难问题也逐步凸显。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为切入点,普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承办金融机构,率先进行了试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大胆探索农村资产抵押融资新模式。并成立由发改、住建、林业、金融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价值评估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土地流转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等进行价值评估测算。

  自2014年7月起至今,已累计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9户共计3610万元,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破解农业发展资金难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村抵押贷款新渠道,有效盘活农村土地作为流动资金,实现农村产区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帮助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获取生产、经营所需的信贷资金,丰富“三农”贷款方式和手段,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有效解决贷款难题,为加快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900万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帮助下,如今,思源公司已拥有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固定工作岗位112个,仅2014年支付务工人员的劳务费达520万元。


  金融服务 实现“三方”共赢

  “2014年4月,信用社在村里设立了金融支农服务站,普定县专门下文把信贷员设为服务站副站长兼任村副主任,还让村支书担任服务站的站长,村主任担任金融专干”。化处镇化新村村支书胡波告诉记者,信贷员和村干部的角色互换,有效化解了彼此隔阂,实惠了群众,也促进了地方发展。

  化新村有728户人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与信用社有借贷往来,金融支农服务站建成以来,大大缩短了借贷业务的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间,“平常村民办理业务要去镇上的信用社申请,没有三五天是办不好的,现在,只要情况核实的随到随办,村民们发展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胡波说。

  普定县在实施“信合联村” 发展中,在全县162个行政村设立金融支农服务站,并成立县、乡两级行动领导小组,实行互派银政干部挂职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联社推进、部门参与,县、乡、村三级和党、政、银三方联动工作格局。实现了信用联社、农民、政府的三方共赢。

  普定县农村信用联社存款市场份额从2014年初的53%提升到现在的61%,乡镇存款增长额占全县存款增长额的80%。贷款覆盖率由36%上升到了43%。安装自助终端机191台,农信银自助终端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12%、机具活跃率100%、电子替代化率上升到了40%。实现农户办理存取款不用到乡镇信用社,让农民“足不出村可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仅交通费一项,每年可为农户节约开支1300余万元。

  信贷便捷了,化新村的种养殖产业也搞得风生水起。化新村金融支农服务站副站长褚伟感受很深:“现在跟以前相比大不一样,2013年底,化新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从2014年开始,来贷款搞发展的村民越来越多,现在,人均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贫困户数由原来的310户减少到了100户。”

  同时,各级党政干部也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作风,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提高凝聚力和公信力,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尊重。


  信贷支持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普定县白岩镇龚家村村民王明正和龚昌富,外出务工时,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回乡创业后,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拿到了50余万元的创业贷款,成立了普定县明正花卉苗圃场,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红花继木、落海松、红豆杉等几十种珍稀花卉70余亩,年产值达200多万元,不仅让王明正和龚昌富走上了致富路,还就地吸纳了70余人就业。

  “我们就是要利用信贷杠杆的作用,重点培育特色农业和有规模种养大户发展,促进全县茶、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农业项目产业化发展。”普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人如是说。

  扶好一户,富起一村。这样的故事在普定不胜列举。

  从2008年到2014年,2万、10万、30万……马官镇信用联社给夏学刚发放的贷款一年比一年多,随之,他的林业事业从开始的不足20亩发展到如今的1200亩,辐射面积近2000亩,持恒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荒山绿化苗木、精品水果苗木等在普定县、西秀区、紫云自治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贵阳等周边地区形成固定的销售网络,目前已带动周边近500户农民在苗木基地就业。“没有信贷支持,我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夏学刚说。

  自“信合联村”工作开展以来,普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关键点和增长点,制定发展战略,着力满足发展资金需求。通过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发放金融扶贫开发贷款8.69亿元;通过“普定惠铭综合农协”平台,发放计生诚信户贷款4.1亿元;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阳光信贷等方式,为从事茶业等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0亿元。2014年至今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8.2亿元。

  在“造血式”的信贷扶持下,普定县一批批想致富、求发展的农民找到了发挥才干的“新平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普定多措并举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新阶段大力开展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部署,如期实现精准脱贫,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定县多措并举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成立“五个一批”指挥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任总指挥长牵头负责的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部,下设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作集团指挥部,分别负责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作。

  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在全县11个乡镇、98个贫困村建立扶贫攻坚指挥所,按照“挂图作战”和“挂牌督战”的要求,制作贫困村分布图、地形图、指挥所图、倒计时图及贫困群众基本情况表,编一份脱贫攻坚战报,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

  加强脱贫攻坚改革支撑。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在贫困乡(镇)贫困村进行矿产等资源开发的,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经验;二是探索财政扶贫资金和农村集体资源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流动发展的模式,破解贫困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使贫困农户长期获得股权收益;三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实现贫困农户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双赢”;四是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健全完善贫困退出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使达标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尽快退出。

  严格脱贫攻坚考核问责。对脱贫项目立项实施、资金拨付、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及时通报脱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脱贫工作责任清单,把脱贫工作实绩考核延伸到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对脱贫目标任务实行脱贫工作“一票否决”,对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落实不力或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单位严肃追究责任。

  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力量。完善扶贫开发机构设置和职能,配强县乡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县乡扶贫开发力量,11个乡镇扶贫机构单独设置,落实人员编制,确保扶贫工作有专人管、专人抓。整合扶贫部门和民政、教育、医疗等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扶贫部门干部和乡镇干部培训力度,将乡镇领导干部和扶贫部门干部培训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规划,为扶贫机构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 

内容时间:2016-03-2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