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忻城县推进大石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作者:卢彬彬 蓝艳青 黄大华   发布时间:2015-07-12  编辑:李琳

忻城地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全县41.05万人口仅有耕地45万亩,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石头缝里”讨口粮,至今还有部分居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这些居住在不毛之地的群众如何致富?

2011年,忻城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将处于极度贫困的1.5万人迁出大石山,搬到近城、近水、便于生活发展的地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目前该项工程已完成搬迁移民1044户4869人,搬出居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搬”是惟一出路

你能想象没水、没电即便听到“人的声音”也要走上两个小时山路的日子吗?忻城县城关镇弄矿屯的张太文一家6口就生活在这样的山旮旯里。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的日子算不上难过,可是小辈们的婚姻问题成了他心头的“大石头”。“谁愿意嫁到连洗脚水都要挑两公里山路的地方来呀?”政府每年都发救济粮和种子,可是这贫瘠的石头地种出来的粮食连糊口都不够。入夜还要煤油灯照明。儿子在外打工带回一台手机,老张舍不得用它,因为用完了电,老张就得到两公里外的“邻居家”充电去。不是老张不想搬出大山,而是搬出来一家人住哪?吃啥?老张说,如果不是政府易地搬迁项目,他家下辈子还得住在山里。如今老张一家就住在县城边上移民安置小区分配的两套60平方米的廉租房里,一摁开关灯就亮、一拧龙头就来水,老张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里。他的两个儿子也从柳州、广东回到忻城,就在马路对面的工业园区里打工,每月到手的钱比在外打工还多。用老张的话说“小康得不能再小康了”。

在忻城,像张太文家这样分散居住在“三不通”(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大石山里的群众有1万多人。从不毛之地搬到平原地区生活是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事。“搬”是他们的惟一出路。

该县副县长廖剑华说,就地解决贫困石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让大石山区群众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才能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是解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1.5万人将在5年内“改天换地”

1.5万人“改天换地”的工程不但是一项建设工程还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就是要让山里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忻城一直把这项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去年底,全县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新村建设项目18个,涉及5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4596万元,现在已经建成移民安置点16个,建设住房7.59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包括移民户的住房、庭院及附属设施、巷道硬化、供水、供电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县委书记谢大研认为,这样的成功实践得益于综合扶贫措施:“每个县的情况都不一样,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是必由之路。除了认清县情外,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各个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就是忻城因地制宜提出的易地搬迁创新工作模式。在整村推进贫困村屯搬迁工作中,首先调研分析论证整村搬迁的必要性,然后制订“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向上争取、成员单位整合、部门扶、群众筹”等办法筹集资金,保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这种“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包办”政策首先让搬迁户有依靠有保障,困难群众缺什么,对应帮扶单位就补什么,让群众有房、生活保障的同时,解决群众户籍(农转非)、就业、子女入学、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不但要让群众拎着包就能住进新房还要让群众无后顾之忧。谢大研说,这样的创新措施是对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攻坚政策和忻城县情综合分析,并灵活使用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一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贫困村屯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还结合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推进实施了“百村千户万人进城创业工程”。

去年5月,忻城府将城关镇黄宜村古林屯32户特困户搬迁至工业园区,把“村民”变成“城镇居民”。同时按照自治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的相关政策,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配套安置政策。这32户居民迅速“活跃”起来,年轻人在工业园区打工,年老的做保洁员等工作,还有大叔大妈在路边开起小卖部、建起水果摊,迅速脱贫致富。

目前,忻城已经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打响了扶贫搬迁的“攻坚战”,政策、资金、制度都已做好准备——让贫困群众拎着梦想下山,妥妥帖帖安置,绝不让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掉队。  

“三不通”群众过上“文明”生活

87岁的彭桂花老人在大石山里刀耕火种了大半个世纪,她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能看上电视。今年6月底政府将她从“三不通”村屯搬到城郊安置小区,一家30多口人分到7套廉租房,每套房每月租金才50元钱,与他一起居住的小儿子,一下就把一年的租金给付清了。对口帮扶单位县民政局特意给老人买来液晶电视,圆了老人的电视梦。

潘韦艳是忻城县民政局副局长,除了照顾彭桂花老人外,她还负责联系帮扶其他贫困户。她说从事这项工作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山区群众实在是太穷、太苦了,另一方面为他们能够搬迁出来感到欣慰。潘韦艳说做好后续帮扶是保证搬迁户“留得下”、“能发展”的关键环节。现在她的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后续帮扶投入和服务上,特别是在劳动就业培训、择业观念转变等方面。

目前,忻城已经搬迁的5000多贫困人口,悉数在该县各对口部门的帮扶下逐步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同时县委、县政府引导当地企业优先招录吸纳易地搬迁群众,要求农业等相关部门组织支持搬迁移民发展产业化农业,推动他们自食其力、发家致富。


内容时间:2013-07-12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