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因为山高路远的恶劣自然环境,给当地群众埋下“穷根”。而如今,也正是这里,醉人的自然美景、浓郁的民族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当地各族群众逐渐改变贫困的命运。
近年来,在自治区掀起旅游扶贫的大浪潮中,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不甘人后的姿态,坚持把旅游扶贫放到全市、全区、全国的大局中谋划和定位,全力抢抓机遇,自觉担当使命,积极探索以旅游扶贫模式加快迈向脱贫的路子。
兴了旅游富了群众
“我们大力开发民俗山水旅游,为的是不断促进苗山农民增收致富。”融水县委书记杨恩维日前介绍说,5年来,融水斥资近8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111条1000多公里,受益群众40万人,其中贫困村受益群众达 10多万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乡村旅游交通也明显改善。通过整合旅游、扶贫、生态乡村、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名镇名村建设和民族村寨保护等项目资金,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旅游发展环境,解决旅游乡村、景区景点交通问题。2013年以来,全县旅游固定资产投入达10.5亿元,建成了一批国家A级景区、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标识牌、旅游步道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为贫困村发展旅游业带动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唱歌跳舞,农忙田间劳作,农闲服务游客,这已成为时下苗山群众的真实写照。
2014年以来,该县以旅游扶贫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建设县城、元宝山“两个核心”,实施旅游“十大工程”,加快打造县城-龙女沟-元宝山特色精 品线路,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引进区旅发集团计划投资10亿元开发贝江-元宝山景区,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白竹至白坪旅游公路。
“在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汇集各方面资金,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使旅游产业日益成为贫困地区的一项优势产业并初具规模,为逐渐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过渡创造条件。”县扶贫部门负责人直言。有了核心景区做龙头,周边、沿线村屯加入到经营旅游的实践中来,村民们更是尝到了旅游产业扶贫的甜头。如今,沿线的苗村侗寨,借助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农家旅馆和餐馆200多家,间接或直接新增就业岗位15600个,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去年底,全县有3个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摘帽,脱贫人口达6000多人。8个村11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景色更加美了,游客更加多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但客观地看,融水基础设施仍相对落后,特别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如民族村寨大多分散坐落在偏僻山区中,山高路远,道路等级太低,游客进入性差,交通安全性差,很多优秀景点至今都难以开发利用。
融水县尚属国家级贫困县,财力薄弱。目前,对旅游扶贫产业的专项投入极少,筹资的能力也有限;而且受主客观条件制约,与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深度开发不足,大部分仍处粗放式开发和经营状况,特别是民族文化、生态休闲、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更需要深度开发。此外,许多群众缺乏旅游开发的知识和本领,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观念有待 更新,因而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技能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奇缺。
“旅游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扶植和推动。”杨恩维指出,融水基础差、底子薄,需要国家层面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据悉,该县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已启动编制《融水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制定《融水县脱贫攻坚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融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和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根据融水旅游发展思路、资源优势和脱贫攻坚重点,通过项目扶持、基础提升、创新模式、打造特色等,建立部门资金整合机制,整合资金推进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打造。到2020年,扶持23个贫困村957户发展旅游业,实现4000人脱贫,力争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2万人脱贫。
内容时间:2016-06-2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