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凌云:旅游扶贫让群众生活大变样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6  编辑:

初冬时节,暖阳高照,浩坤湖湖中独峰耸立,湖内岛屿交错,两岸崖秀山奇,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几十座山峰紧紧挟携着一湖碧水。在凌云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游客流连忘返。自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建设凌云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来,凌云县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景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田园变公园。今年59岁的莫换勤是伶站瑶族乡浩坤村村民,他居住的村子位于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见到莫换勤时是在公园内,他在自己楼下的小商店门口坐着,指着门前一座石山下的那湾碧水说,那里曾是他们家以前用来种玉米的田地,现在已经变成景区一角。说话间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莫换勤在浩坤湖景区内,把自家一楼的猪圈改造开了一间小商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建起了楼房。像莫换勤这样的,在浩坤村还有不少。“田园变公园,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是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以来的变化之一。”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宏志说,之前漂亮的山水并没有给环湖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相反,耕地缺乏的现状给当地扶贫开发带来难题——既要利用现有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改造成公园,不仅群众能提高收益,同时也通过退耕还林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今后,当地还会对景区内的石山实施绿化花化工程,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整体美感。

民房变客房。在浩坤湖景区内,一幢幢民居被改造成客栈、农家乐、商店,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房净饭香……这些都是凌云旅游扶贫带来的巨变,也是凌云创新乡村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当地按照“景村共建、农旅互动”思路,重点推进环浩坤湖湿地公园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和百乐二级公路沿线以及泗水河两岸乡村旅游发展,开发了3个乡村旅游区,发展了11家农家乐,以及部分民房客栈。通过旅游扶贫建成了5个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上山变上班。“景区建设的同时还要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景区的清洁卫生、开船、花草护理等等都需要很多劳动力。”刘宏志说,浩坤湖景区建设成熟之后,至少可以安排300个就业岗位,为当地群众每一户至少安置一个劳动力,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通过旅游企业优先吸纳当地群众从事餐饮、住宿、保洁、安保等务工,让群众通过提供劳务服务增加收入,也是凌云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之一。如今,凌云县通过打造县城休闲步行街、特色旅游商品街、特色美食街、民俗风情街和茶叶交易市场,以及环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水上观光、娱乐、露营垂钓、影视拍摄、环湖骑行休闲运动项目,“浪伏小镇”采茶体验中心、民族风情展示街等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很多创业就业条件。

村民变股民。“群众将集体资源(包括湖泊、山地、林地)等经第三方评估后入股景区开发,按资源占景区总值比例参与分红。”据介绍,凌云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提出景区在建设营运前5年,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为群众代缴养老保险、新农合和补助在校就读大学生的政策,解决当地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同时,将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的农户原有房屋、农用地、宅基地等评估后,交由旅游公司开发经营,群众以财产入股分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当地群众即使“不务正业”,也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同时,凌云还加大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实现双赢双利。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品牌资源,引导和扶持企业、农民发展葡萄园、草莓园等特色农业,带动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内容时间:2016-11-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