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晨光静默,梯田层层叠叠泛着刚播种的新绿。清水灌满田面,映着微光。在大受游客追捧的龙脊梯田,风光始终潋滟。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当地旅游扶贫的成果。
龙脊梯田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靠近广西北部湘桂交界处。这里高低错落的梯田风景秀美,被誉为“地表最美曲线”。但由于地处偏僻等多种原因,龙胜县分布着多个贫困村。与不少贫困地区一样,旅游扶贫成为了当地脱贫的一条主要途径。南方日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背后,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山区梯田里的脱贫创富故事正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开民宿、卖土特产,景区内不少村民持续增收;而在专业化的旅游龙头企业带动下,村民与企业签订协议,获得门票、歌舞表演等收入分红以及梯田耕种补贴,走向脱贫致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龙脊景区有8000多人,是一个社区性的景区。很少有其他类似景区可以让旅游、生态开发保护与大规模村民增收如此紧密的融合。”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李培民表示,这些特质让龙胜的脱贫故事在全国都有了典型性。
1 云上村寨
贫困率降至1.4%大学生返乡创业远望,盘山道一环一环向上蜿蜒,一辆辆小车在碧绿的山林中攀向高峰。近处,一层层梯田泛着天光云影,让人心神震撼,相对无言。这就是位于桂林市龙胜县的龙脊梯田,至今已有2300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2017年,龙胜龙脊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这里往下面看,就是我们的寨子——平安寨,也叫平安村。”在龙脊梯田景区内的一处观景平台上,24岁的壮族女孩廖代娜向梯田的更远处指去。这几年,来龙脊梯田的游客越来越多,寨子里各方面条件也越来越好。廖代娜也刚刚成为了景区里的一名创业者。不久前,依靠家里支持,她在观景平台上租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开了一个饮品店,提供鲜榨的果汁、奶茶和咖啡。廖代娜自小就生长在这片山区。在她的记忆里,这几年变化最大的不是青山绿水和千百年来就有的梯田,而是寨子里不断增多的民宿、饭店,以及村民们不断提升的收入水平。前几年,她在桂林读大学。毕业后,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越来越热闹的家门口,“我非常看好家乡的发展”。从廖代娜的小店步行30分钟左右,就能来到位于龙胜县龙脊镇东北部的平安村。这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800多人。过去,这里曾经是一个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典型贫困村。本世纪初,平安村在政府引导下,调动全村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群众开办旅馆、饭店,从事导游、销售土特产等旅游服务,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而近年来,高铁的开通加速了这一进程。2015年,当地还有贫困户22户,共83人,贫困发生率为9.78%。2015年也正是南广、贵广高铁通车的第一个整年。此后,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带动下,2017年底的平安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4%。在太平寨,廖代娜的父母开了一家名为“竹苑”的民宿。四层楼、十几间房,规模不大,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山村家庭来说,已经能够带来不错的收入。这也是脊梯田景区内不少村民的选择。
2“两栖农民”
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在龙脊景区的绝美风光背后,一套系统的发展模式让这里的农民们享受到旅游业发展红利。在龙胜县龙脊镇的山峦簇拥中,大寨村位置相对隐秘,却拥有名声在外、被誉为世界旅游景观一绝的金坑梯田。在这里,村民潘应芳拿到了2016年度4.35万元的旅游扶贫分红。这笔“年终奖”加上平时帮游客背行李和卖自产的红薯、百香果等收入,让曾为贫困户的潘应芳一家在2017年顺利脱贫。由于置身于深山,大寨村曾面临着物资缺乏、村民生活水平低下等贫困问题。“2003年起,坐拥绝佳自然旅游资源的大寨村开寨迎客,并和由政府、企业合资成立的龙脊旅游公司签订协议,由村集体获得数万元的旅游收入分红。随后,大寨村分红体系逐渐完整成熟,老百姓用梯田、建筑、民俗文化入股,并引进索道公司等更多旅游运营资源,分红也实现飞跃。”李培民说。他介绍,如今龙脊景区内的旅游分红与奖励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门票收入与索道收入分红,歌舞表演收入分红,游客量达30万人次后的奖励,以及按亩对梯田耕种维护给与的奖励等。“仅梯田耕种补贴这一项,去年有的人家最多获得了每亩5万元的补助。”龙胜各族自治县社科联副主席陆恒江表示。和大寨村一样,平安村也是龙胜县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旅游分红模式带动着村集体经济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通过与龙脊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平安村民每年获得平安景区10%的门票收入分红,以及每亩500—1000元的耕种补贴。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48.9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分红和耕种补贴达280.65万元。“我们都形容平安村民是‘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李培民说。在他看来,龙脊景区旅游分红的致富经具有典型性。“景区内有8000多人,是个社区性的景区。很少有其他类似景区可以让旅游、生态开发保护与大规模村民增收如此紧密的融合。”
3 旅游+扶贫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挖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记者走在龙胜县的村寨里,不时可见类似的标语。龙胜县位于广西北部湘桂交界处,全县山地面积占87.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个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地区,已经围绕“旅游+扶贫”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桂林市龙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蒲庆锋介绍,近年来,龙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提升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的观景平台、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背靠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当地正在重点打造多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红玉之乡等五大特色旅游品牌。蒲庆锋说,当地还开展了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红衣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龙胜人气高涨。2016年,当地共接待游客647.5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66.58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升至777.36万人次,以及83.38亿元。同时,龙胜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绿水青山确确实实就是金山银山。”蒲庆锋说。下一步,当地计划加快建设龙胜旅游商品中心、大型实景演出、平等特色小镇等项目。当地将大力修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全县主要旅游景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旅游业全面提升,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内容时间:2018-07-04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