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富川走旅游精准扶贫之路侧记:山水人文融成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3  编辑:崔月

走在光滑的老街,两旁的店铺像是还原历史,让人在传奇的故事里穿越古今。12月9日,冬日暖阳,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外来游客络绎不绝。

这是一个贫困发生率曾经接近40%的山村。如今,靠发展旅游,不仅摆脱了贫困面貌,还成了周边乡村游的热门景点。

岔山村的改变成为富川旅游扶贫的缩影。该县围绕“脱贫摘帽1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1.7万人”的奋斗目标,引导村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实现脱贫致富,取得了初步成效。

“文化之美”让古村焕发生机

早在秦汉时期,朝东镇岔山村就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入口要冲。潇贺古道穿村而过,是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

该镇党委书记汪溪泉告诉记者,古街在岁月长河里保存下来,但成了“空心村”,两旁都是黑乎乎的房子,也没有路灯,到处是衰败的景象。

这两年,在政府引导下,村民将昔日堆柴放草的老屋改造成了油茶馆、农家乐,将颓圮的空房改造成民俗体验馆、文化展示馆等。岔山老街“枯木又逢春”,今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

据记者了解,富川拥有像岔山这样的古村落28个。目前,该县已对这28个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开发。在旅游产业扶贫方面,该县尽量做到保护古建筑、古风貌和原生态,保持原有的种养模式,让游客体验到农耕文化、历史人文以及田园风光。

如今,“桂林山水外、富川古村落”的品牌已初步打响,不少“新生”的古村落呈现在世人眼前。

“创意之美”改变新村面貌

从古香古色的岔山村出来,走进富阳镇的七彩虎头村,宛若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虎头村就是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村里每一栋房子的外墙都被画师当成了画布,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村民黄林家的外墙上,他和妻子制作手工粉条的场景被画师创作成一则美丽的童话故事。

据介绍,虎头村毗邻龟石国家湿地公园和自治区级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村民因修建水库而搬迁至此,属于水库移民新村。多年以来,虎头村大部分村民靠打鱼为生,生活过得并不富裕。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虎头村萌发新创意——对民居进行旅游开发性质的观赏彩绘,包含墙面美化、环境重塑等内容。原本老旧的民居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现代彩绘艺术建筑群,村子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七彩乡村”。

改造完成的虎头村令人惊艳,随着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自家门口做起了生意,以特色小吃、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链正在形成。

“乡村之美”撑起脱贫梦想

一年来,发展旅游成为富川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除了岔山、七彩虎头村,还有朝阳、石狮、深坡、罗丰、三宝等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就像串联“珍珠”一样,将“乡村之美”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

从去年起,富川瑶族自治县就制定了《精准脱贫旅游产业帮扶实施方案》,鼓励贫困户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并对参与其中的贫困户及企业进行补助。另外,该县还引进数个重大旅游项目,以此带动贫困村旅游发展、农民就业增收。

县委书记陈华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富川深入挖掘瑶族慢生活、长寿文化等休闲旅游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了一批中高端乡村民宿旅游示范点。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富有尊严的扶贫方式,真正让贫困群众有了参与感、成就感。

如今,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富川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今年游客量可望突破210万人次。


内容时间:2017-12-1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