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阜南以产业带动为贫困群众铺就致富路
作者:曹芹 周康伟 张俊   发布时间:2016-04-18  编辑:jiangshan

去年水稻收割完毕后,阜南县于集乡于集村的张志超放弃了坚持大半辈子的“一麦一稻”模式,把家里的七八亩地用来发展规模特色种植。“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错。”张志超说,洼地种藕,效益比水稻好,省了不少心,钱也没少挣。

在阜南,类似于集村莲藕基地这样的特色产业,还有很多。在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中,阜南县通过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支持发展特色增收产业等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洼地变藕塘,收入有保障

秋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志超便骑着电动车载着妻子出门了。几分钟后,他们来到一处藕塘。眼前随风荡漾的一大片莲叶,让人忍不住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不过,相比于美景和好诗,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张志超觉得,淤泥里的藕长到好几斤重了,很快就可以采摘,这事儿更值得高兴。

因父母年迈多病,张志超没出门打工。这些年,他在家守着老人,在七八亩地里,重复着“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只是,于集村地处洪洼区,易涝易旱,庄稼的收成多半要看老天脸色。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这里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特别是喜水作物的生长。”于集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保良说,去年这个时候,通过对定点帮扶村自然环境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分析,他们及时制订了三年扶贫规划,决定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资源,采取租地流转方式,发展规模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项目+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贫困群众劳务有薪酬、入股有分红,帮助村民脱贫。

张志超成为这个规划的第一批支持者。他入股参加了合作社,持有约4%的股份。并且,他和妻子都成了合作社莲藕基地的工人。“我一天的工钱有70元,妻子有50元,年底还有分红,收入上增长不少。”

刘保良说,目前,他们已流转约500亩土地。除了莲藕,还种植了红叶李、美国红枫、大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绿化树苗,以及生姜等经济作物。用工高峰期,一次可用工达百人左右。

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阜南,发展特色产业的,远不止于集村。公桥乡巩堰村成片的晚秋黄梨树下,套种着一株株金银花,原本日渐衰落的桑蚕养殖技术,也正在被逐步拾起……

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仅是阜南县大力推进扶贫工作的一个方面。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阜南县抓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主线,突出“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两个重点,实施“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结果相结合”三个结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四个精准,打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五个载体,落实“扶贫开发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新型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机制”六项机制,进一步明确脱贫目标,扎实推进扶贫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通过开展‘三清两建’,进一步夯实精准基础,通过多措并举,确保精准推进,确保到2018年,全县19.78万贫困人口、9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阜南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内容时间:2016-04-1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