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校园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具有显著特征,针对这些特征进行防治将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广东省校园欺凌状况的实证调查样本及广东省校园欺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将广东省受欺凌者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归纳的受欺凌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欺凌事件中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对个体受欺凌情况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广东省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存在受欺凌比例较高、受欺凌危害...
国内已有研究开始关注留守学生和寄宿学生在欺凌事件中的被动地位,强调家庭的支持保护和学校的管理责任(王玉香, 2016;吴方文等,2016),但目前对于留守儿童受欺凌现状尚无完整系统的认识,与留守对欺凌的影响机制相关的探讨也 不充分。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采用中国人民大学2015~2016 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第三期数据,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校...
校园欺凌的诱因复杂多变,交互多元。本文运用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以自我控制能力为中介变量,基于3777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控制要素、自我控制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要素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良行为的参与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诱因。
校园欺凌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采用2016年底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欺凌(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对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偏差行为(旷课、吸烟、喝酒、打架、沉迷网络游戏)和自杀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经历,无论是作为欺凌受害者还是实施者的经...
重复性、故意性和权力不对等性三个特征一直以来被视为校园欺凌的界定标准。校园欺凌常包括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其中关系欺凌是最隐蔽的,也是常被社会各界所忽视的一种欺凌形式。本文选择以关系欺凌为代表,探究儿童和青少年自身在界定欺凌时对重复性、故意性和权力不对等性三个标准的判断。我们采用调查实验法(Survey Experiment)开展研究设计。...
本文向我们揭示了父母流动是否会增加留守儿童卷入校园欺凌的风险。
本文通过对3777名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绝大多数欺凌者同时也是被欺凌者;校园欺凌形式中语言欺凌是主要形式,而关系欺凌最具重复性;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者表现为明显低龄化与性别差异化的特点,男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女生;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且遭受校园欺凌...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学术界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内容丰富,本文仅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主要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相关论述的阐释、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关系阶段的判断和对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研究的总体考察这六个核心问题进行研...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