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基于2009年陕西省三县区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性别失衡治理政策、乡土文化圈和男孩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人们的男孩偏好是性别失衡治理政策的弱化作用和乡土文化圈的强化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性别失衡治理政策通过宣传倡导政策的深入推行能够改善乡土文化圈,增强对男孩偏好的弱化作用,达到真正持久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目标。
近代以降,在城镇化与观光化的历史语境下,乡土景观研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对“乡土”的认同、对“景观”的认知,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传统的支配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恰当有效的乡土景观概念定位、方法运用、价值指向。对日本乡土景观研究历史和方法进行梳理,亦是为了借镜观形,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乡土景观理论体系。
考古证明,中国早期文化圈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民族的产生同步进行,这一历史起点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古代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从早期文化圈的特征可以一窥不同文化区域内的早期民族特点。民族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作用,我们应始终保持彼此尊重、平等和交流的理念。
网络社会的崛起,特别是网络市场的出现,打破了城乡之间的空间区隔,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曹县大集镇冯村的实地调研,剖析了一个电商村落形成表演服饰市场集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社会与乡土社会呈现相互建构的特点:乡土社会的市场信息封锁被网络社会彻底打破,促进了网络销售信息和网店经营技术在村庄的传播;乡土社会的“抢货”风波则成为折射网络社会销售...
国际上,当传统的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逐渐难以解决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与当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参与式发展日益进入政界和学界的视野,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新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中,当地人和当地社区的动态变化、本质和含义、他们在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视角,及其与外部干预者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都成为审视和解决中国当...
本文介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乡土认同为基础的民俗“反哺”现象不仅是乡民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体现,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农民工在外务工时会选择优厚的物质条件,而回到家乡则更多的是被民俗“整合”,重新找回自我,实现人生的意义。选择去大城市务工与乡民自身的乡土文化认同并不矛盾,乡民带着民俗情怀出去打拼,在艰苦的奋斗后对乡土文化进行“反哺”,从而实现民俗对乡民的整合...
乡土社会存在或明或暗的边界,具有闭合性与开放性不断循环的二维属性,这决定了村落发展中向内与朝外的二维视野。向内是闭合性与乡土新农村建设,农村走特色与多元发展之路;朝外是开放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跳出农村,农村人口加速向外迁移。在城市打工、县城买房、农村依然保有责任田的三栖模式是乡土社会闭合性与开放性融合交汇的产物,需要加快制度改革与创新,不断培育与优化市场...
本书在制度与市场的分析框架内论述了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演变过程,阐述了乡土性在村民城乡流动中经历移植、消解、重构的辩证流变历程。乡土社会有闭合性与开放性两重属性,因此关注村落发展需要具有向内与朝外的视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