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项目主要研究先秦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性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的礼学思想,先论礼学的诞生,然后以时间为序,分别讨论道家之礼学、儒家之礼学、墨子之礼学、法家之礼学,其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
自2004年,我国加入“非遗保护公约”后,2006年即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设立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度重视,文化部先后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11);地方政府...
广义的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和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包括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讨论的文化是从狭义的角度,限定在精神和非物质的领域,包括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精神领域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以及体育等生活领域的文化。凤岭村属于典型的客家文化区域,虽然近代以来其文化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但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自古以来的殡葬发展规律,批评了殡葬陋俗和革除陋俗当中出现的一些脱离中华民族殡葬本质的偏颇现象,强调了祭祀活动在丧葬事业当中的突出地位,进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一套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丧葬礼仪,并希望由国家来颁布统一的《丧葬礼仪》。
本文探讨的是源村的丧事。本文依次梳理了丧事的死前准备、法事和客人的安排,以及丧事结束后的延续环节。最后,本文描述了源村丧事在2000年以后的变化,说明了村中人对丧葬乐队的看法,指出丧事活动传达了村庄的社会记忆,加强了村庄的社会整合。
吴氏宗族自落基以来已经发展了6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氏宗族也形成了其共同的文化观念与活动,这些共同文化成为吴氏宗族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促进宗族绵延的深层因素。本文分别从宗族信仰、生育崇拜、生活观念与习俗、文化活动、文化教育等层面阐述吴氏宗族的传统文化形态。
1949年之前,燕坊村是一个多姓聚居的村庄,各个姓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相似的习俗、观念与信仰。在传统社会,文化是村庄共同体的“黏合剂”,它将不同姓氏的人连接在一起。在鄢氏宗族内部,共同的文化信仰将族人凝聚在一起。文化是观察宗族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从信仰、观念、习俗、教育等方面呈现1949年之前鄢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当前的文化实态。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