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沧源:抓实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农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31  编辑:曹亮亮

       沧源自治县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内容,强化措施,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奠定基础。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责任、政策、帮扶、管理“四个不变”,选派1152名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机关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万众一心、干群同心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格局,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盯紧脱贫指标、脱贫对象,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8亿元,高位推进农村水、电、路、网等硬件设施建设,93个村(社区)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全县6231户22541人贫困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52%降至1.33%;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退出,全县贫困村退出率达95.52%。

  把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推动沧源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县域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规划引领调控作用明显增强。旧厂区、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和“两违”建筑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争取以奖代补资金1.5亿元,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摸底调查,以自然村(组)为单位,明确74个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制定《沧源佤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挂钩联系工作方案》,采取“领导挂钩承包、乡镇主动作为、部门配合落实”方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示范引领,村村联动,户户参与”工作格局。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坚持力量向一线倾斜,高效推进“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落地见效。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着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成9个乡(镇)特色风貌提升和2个旅游特色型村庄、8个美丽宜居型村庄、8个提升改善型村庄、83个自然山水型村庄、107个基本整洁型村庄建设目标,乡村面貌发生整体性新变化。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载体,持续开展“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勤劳脱贫奖励机制、探索警示惩戒和治懒机制,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佤乡宣讲团和农民讲习所作用,利用佤汉双语,深入村寨开展“火塘”小分队宣讲,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宣传到村村寨寨,让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让文明新风扎根村寨。发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和基层文艺团队作用,突出本土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政策宣传通俗化、娱乐化。开展“善行义举榜”“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脱贫光荣户”等评选推荐活动,挖掘凡人善举,渲染正向激励,树立崇德向善、自强诚信感恩的社会导向。持续开展好省、市、县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推荐活动,深化文明细胞创建。

  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百县万村工程和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实现93个村(社区)基层文艺队、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设备)全覆盖,基层文化条件全面改善。按照“一村一约”,修订完善93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同时,组建乡村振兴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不断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利用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突出“一村一品”个性特色,实施完成93个“村史室”,以文字描述、文化遗存、实物展示、图文并茂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本土文化和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农村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变化,建强思想文化阵地,并利用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网站,推进村史室电子化建设。按照“建点、连线、扩面”的思路和“42684”村寨文化氛围内容,采取“政府主导、乡镇主体、部门支持、群众参与”方式,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乡(镇)、主题村。全县计划打造建设93个点,其中,完成7个。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坚持长短结合、立体相长、错位发展,累计建成农林产业基地213.98万亩,农民人均产业面积14.58亩,粮食、蔗糖、茶叶、烤烟等产业产量和产值实现“双”增长。深化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面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以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和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为载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县10个乡(镇)注册成立扶贫开发公司,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2个,发展股份合作经济项目185个,全县93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57.5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内容时间:2019-01-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