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灵丘县构建特色扶贫产业新格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08  编辑:陈亚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和“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灵丘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产业为基、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长中短并举、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联动的工作思路,在全县构建了“一区、一带、两园、三级基地”产业格局,把贫困户铆在产业链上、稳定在利益连接轴上,全县42107名贫困人口依托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人均稳定增收1000-3000元,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一步。

  在红石塄乡打造“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区”,带动735户1934人获得增收;1.09万贫困户通过“红石塄-独峪-白崖台生态旅游带”从中受益;9500户贫困户在“光伏扶贫”、“产业扶贫”两大园区的带动下,收入明显提高;布局11个县级“资产收益式”扶贫基地、16个乡级“农业订单式”产业片区和126个村级“精准滴灌式”特色项目,辐射1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一区: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车河有机社区成功试点为依托,采取“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对红石塄全乡9000亩耕地实行有机肥料补助,全域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创建全域有机农业示范区,通过“资源全流转、村民全入社、三资全入股、收益全保障”发展路径,带动贫困户735户1934人。

  一带:红石塄-独峪-白崖台乡村生态旅游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南山区5乡镇1184平方公里的村庄、道路、农田等进行景观化改造,发展全域旅游,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品等旅游服务,带动南山片区1.09万贫困人口增收。2017年,我县获评“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2018年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

  两园:扶贫产业园和光伏产业园。扶贫产业园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家,通过“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保收益”的订单模式,收购、消化玉米、苦荞等农产品5000吨,辐射贫困户5000户。光伏产业园采取“光伏扶贫+生态修复”的模式,新建集中式、村级式和分户式光伏电站45.58兆瓦,带动4500多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其中,在独峪乡尾矿回填区新建集中式电站1个、村级电站98个,实现生态修复与光伏扶贫双赢。

  三级基地:县乡村三级扶贫基地。打造支柱产业、发展特色项目,拓宽群众收入路径、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着力构建全县产业发展四梁八柱。布局万只育肥羊、万头育肥猪、万亩有机苦荞种植等县级“资产收益式”扶贫基地11个,带动700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增收1000元;打造千头种驴、千亩苹果、千亩蔬菜、千亩白芍等乡级“农业订单式”产业片区16个,辐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1000—3000元;培育蚂蚱、黑木耳、水产养殖等村级“精准滴灌式”特色项目126个,辐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2018年,灵丘资产收益扶贫“润生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全国交流借鉴。

  未来可期!幸福可盼!车河模式作为“灵丘样本”,成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登上了“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并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资产收益“润生模式”被财政部确定为典型案例全国交流借鉴。灵丘县建立探索产业扶贫道路、创建新型增收减贫模式,必将开启新时代灵丘发展新篇章。

内容时间:2019-01-04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