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乐县西北部20公里处的永安镇村,全村245户人家呈“树叶”状散落在省道两旁。这里的村民们长年以来以种植土豆、玉米、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为主。
2015年8月15日,按照省委组织部和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部署,山西晚报社记者李春泽被选派到山西静乐县段家寨乡永安镇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年多来,李春泽走遍了永安镇村的沟沟壑壑,吃惯了这里的土豆粉条河捞面,对建档立卡的74户精准扶贫户更是像家人一样熟悉又满怀情感。“只有把这里的土地一脚一脚地丈量过,才真正明白精准扶贫的深远意义。”李春泽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对接社会爱心,解决了村民“因学致贫”的后顾之忧
“李书记,咱们村今年考出了一名本科大学生。虽是喜讯,但因为家庭贫困,这孩子可能没法按时报道了。”上任伊始,村支书巩金龙就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这名考入湖北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叫巩丽红,家中五口人,父母靠务农打工为生,其妹妹和弟弟正在中学读书。家庭因学致贫,是村中的精准贫困户。经过上门核实了解后,李春泽立刻赶回了太原,将这一情况向“娘家人”山西晚报社进行了汇报,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高度关注。经过各方筹措,协调办理各项手续,8月28日,5000元助学金汇入巩丽红个人卡号内,帮其顺利登上了前往湖北的列车。
“扶贫先扶智,再穷不能穷孩子,要想尽一切办法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在随后的工作中,李春泽积极联系号召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村中学生进行了对接资助,并形成了一种‘爱心帮扶’体制,每个学期,各种学习用具、过冬棉衣等爱心物资都会如期而至。2016年,在李春泽的帮扶资助下,该村巩帅子拿着5000元助学金顺利步入大学殿堂。近两年来,永安镇村的17名在校学生都得到了不同数额的爱心资助,解决了村民们‘因学致贫’的后顾之忧。
田间考察,反复论证,理清了产业发展新思路
“这里无霜期只有120天,村里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和小杂粮为主。”村主任巩耀峰时常带着李春泽看村里一家一户的种植情况,“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土豆收入有3000到5000斤,扣掉化肥、农药的成本,一亩地最多能挣2000元。”李春泽跟着巩耀峰一块田、一块田的走,遇到村民在田间劳作就上去搭把手,一边帮忙一边跟村民聊天。
“咱们村的农副产业还停留在村民自发种植的阶段,一没有标准化,二没有规模化,三没有品牌化。随着种植成本的增高,这样的粗放式发展挺危险。”走遍了村民们的田地后,李春泽对现有的产业发展皱起了眉头。
“永安镇村紧邻汾河源头和芦芽山,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要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种植特色农作物、开发‘情人谷’,带动产业发展。”这些想法和乡党委书记吕志强不谋而合,并得到了包乡干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霍俊波同志的指导和支持。
在反复论证、实地考察后,李春泽把村里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情况拿到全乡产业发展讨论会议上来解决。在霍俊波的指导下,永安镇村产业、旅游发展规划被一一梳理,建立标准,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服务和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发展旅游乡村等工作逐一摆上了案头。
开荒地变良田,水稻丰收为村民带来新希望
2018年新年伊始,李春泽召开两委会议使用集体土地100亩,发展种植水稻,使用新造土地300亩发展藜麦种植项目,这也是列入县、乡政府的一项重点创新项目。对祖祖辈辈种杂粮的永安镇村民来说,种植水稻是一个件陌生的事情,能不能行得通?大家心里打了问号。李春泽就带领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跟贫困户们讲政策、讲经验、讲种植水稻的优势,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水稻种植基地位于汾河河川地,由于多年荒芜,植被茂盛,大量枯枝落叶经过多年来的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黑土层富含氮、磷、钾和各种有机物,土壤肥力较高;该地的主要河流虽是汾河,但支流有龙王沟、好汉山等山泉水系,且均为上游,水质清澈,无污染,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养分。
4月,永安镇村顺利创办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向荣种植公司”,开启了水稻种植的序幕。李春泽带领村委干部和部分群众,通渠开路、平整土地,终于在荒滩上整理出100亩水稻试验田基地,
在水稻基地建设实施过程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23人,非建档立卡户15户18人和50余名群众参与劳动,并实行分片管理。仅人工除草、施肥、田间管理等劳务,参与劳动者收入人均增收了3300元。
在大家的共同关心努力下,李春泽带领群众选择种植了“丁7”2亩、“晋稻”4亩、“龙稻18”50亩、“龙稻20”44亩等优质品种种植,秋季获得了丰收。
脱粒后的新鲜大米经过组织省市专家和当地百姓代表品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省农科院水稻专家说,这种稻谷做出的米饭甘香、软滑,胀性大,粘性好,出饭多,冷饭不回生,口感食味俱佳,越吃越有嚼头。
“到基层挂职,就是个‘墩墩苗’的过程”。李春泽对这个说法非常赞同,但他又有更多的感受。“当初,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几件事,实实在在地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落后面貌。三年时间,只争朝夕,我把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建设。”在李春泽心里,这里不仅有自己的汗水,更有沉甸甸的收获和感动。
内容时间:2019-06-2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