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突泉县召开“扶贫扶产业 牧业再造突泉”工程推进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1  编辑:霍刘锦

12月7日,我县召开“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推进会。县委常委、副县长包胡格吉勒图出席会议并讲话。

包胡格吉勒图指出,“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一年以来,我县第一产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5亿元,增幅12.5%;牧业年度存栏实现同比增长7.5万只,增长率6.5%;广大农户从养殖业的收益实现同比增长3亿元,增长率200%。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决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大畜养殖的必要性,反应了群众认可的真实性。所以,这是一条符合县域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次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实践,是一项符合群众期待的惠民举措。各乡镇、各部门务必坚定信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与重视程度,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当做根本之策与长远之策来抓,着力推进牲畜存栏与资金效益稳步实现“双增长”,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打牢根基。

包胡格吉勒图强调,为了更好地推进“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发展,要规避两个风险。一是规避资金闲置的风险。要做足准备,引导群众正确选择贷款需求发展产业,要加快资金流动,提高贷款运转效率。二是规避养殖效益的风险。要大力引导群众购置品种牲畜、优先引导群众购置已孕牲畜、积极引导群众购置牲畜保险、普遍引导群众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要健全三个链条。一是坚持扩畜增量,做大产业链。要加快制定2019年“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方案,从宣传发动、牲畜购置着手,不断提升政策覆盖率与大畜存栏量;二是坚持改良提质,做优服务链。实施改良质效提升三步走行动,在畜种引进上严格控制,逐步淘汰原土种畜。推进家畜改良诊疗 120 服务中心建设,尽快实现所有乡镇村屯辐射全覆盖。完善改良员定期培训制度,提升改良服务质量;三是坚持育肥增收,做强利益链。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以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参与“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要强化农畜产品加工能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培育并重,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能力。要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发展高端养殖,集中力气打造“突泉雪花肉牛”等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

包胡格吉勒图强调,一要发挥乡镇主体作用,强化组织保障。各乡镇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加快推进“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二要发挥业务部门作用,强化政策保障。要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协调服务与业务指导,特别是保险公司,要积极争取政策性养殖保险,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三要发挥交易平台作用,强化流通保障。要加快推进哈拉沁肉牛养殖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市场信息公开渠道、增强牲畜流转能力、维护市场行情秩序,实现“好钱买好牛,好牛卖好钱”目标;四要发挥考核督导作用,强化监督保障。加强政策激励,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尽快出台考核办法,确保主体责任到位、属地管理到位、行业监管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会上,县农科局通报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进展情况,宣读了《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考核办法》,并对下一步推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永安镇党委书记、六户镇榆树村书记、永安镇四家子村养殖户代表依次作了典型发言。

县农科局、农业银行、安华保险、人寿保险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农牧业领导、188个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部分养殖户代表参加会议。

内容时间:2018-12-08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