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6  编辑:霍刘锦

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

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也“穷得让人心痛”。

长期以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太久太热切。

2013年的深秋,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沿着狭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一场围绕脱贫攻坚难点,按照精准扶贫新思路,摆脱绝对贫困的新探索,在湘西铺展开来……

一看湘西探索破解“产业之问”

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在清点发放的产业收益金(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走进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大姐家,火塘上挂满了新熏的腊肉。穿着苗服的她对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的场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揭开我家粮仓,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她说。

那时,石拔三家暗黑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如今,她家不仅新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

“去年在家光靠卖腊肉和摆摊,收入都近万元了。”村里的变化让大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里现在种植了猕猴桃,又发展了旅游,大家生活变好啦。盼望总书记再回来看看!”

湘西一方山水虽美丽,但长期以来却难以养活一方百姓。当地贫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和劳务输出,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收入极不稳定。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湘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是湖南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的一片茶田(2018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湘西州扶贫办主任李卫国说,湘西历经多轮扶贫,也曾尝试发展养殖山羊、种植蔬菜等产业,但走过的弯路不计其数,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地理条件、市场对接等因素制约外,也与过去产业扶贫工作的“粗放”直接相关。

“必须‘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真正使产业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李卫国说。

产业建设,是“造血”扶贫的关键。湘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步领会到“精准”的要义,开始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因人施策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劳务输出和山泉水等六项产业,并规划确定以乡村旅游为长期产业,猕猴桃等经济林种植为中期产业,其他种植养殖为短期产业。

内容时间:2019-03-3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