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尝试从时间偏好的心理实质出发,在厘清认知判断和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和家庭储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冲击对个体跨期选择行为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
在田野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生育的男孩偏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东北、江汉平原、川西平原等地区,农民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农民生育观念在国家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迅速发生了改变,这些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很容易开展;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华南地区,以及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农民不生一个儿子绝不罢休,纯女户是村落生活中的边缘户,“绝后的恐惧”往往让这些纯女户在村落生活中抬...
本文把文化的构建作用和消费联系起来,希望实现两个目的。第一,通过聚焦投保人对其购买行为的意义建构,本文将揭示人寿保险投保人的主观态度,并特别关注人们购买人寿保险的动机、产品选择的偏好,以及他们如何解释自己的选择和偏好。第二,探究这些动机、偏好和选择背后的文化与制度力量。这两条探究路线同时涉及韦伯学派和斯威德勒学派关于意义与行动的争辩,特别是关于意义与动机和选...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儒家文化是“原教旨主义”那一种,即其终极目的是为在农业社会中规范和稳定社会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本文中的“性别偏好”分为个人喜好和家庭制度决定的偏好两种。而目前存在于我国汉族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极端的儿子偏好,不属于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家庭制度决定的群体心理固结,它体现了妇女的低下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本框架设想的父权主义...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阐明贫富差距如何通过“相对剥夺效应”和“负向预期效应”两种作用机制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和对未来信心程度。(2)构造就业偏好指数,分析就业偏好程度差异性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贫富差距对城乡和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幸福感、对未来信心程度的差异性影响。(4)基于边际效用理论,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农村最低收入人群就业偏好...
本文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源头控制技术相适应的四种补偿方式归类为造血式补偿和输血式补偿,通过情境设计获取农民对四种补偿方式的选择数据,然后运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决策机制,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政策中补偿方式政策集的设计提供可靠参考。
本文主要从“生态补奖”机制的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三个方面探讨政策的落实情况。分析显示,“生态补奖”机制在锡林郭勒盟主要是按照草场面积或牧户家庭规模来实施的,补偿金发放主要通过一次性发放及按比例分两次发放两种方式,政策落实则在草畜平衡以及禁牧草场载畜量标准上根据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在对牧户接受补奖的偏好分析中可以发现,能够接受禁牧政策的牧户随补偿标准的增...
首先,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阐述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特征并将其分类,明确农户通过个体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获取技术信息的路径。其次,对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两种渠道的技术信息传播方式、渠道特点和信息有效性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两种渠道获取技术信息的差异特征。同时,结合调查资料,分析不同特征农户主要技术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