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北京奥运会为我国大规模、正规化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奥运志愿服务成果如何转化和继承这一重要问题就被提上日程。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应从节日化、活动化向制度化和日常化转变,而社区就成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和日常化的最基本载体。本文探讨了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了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发展的建议,即从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社区志愿者队...
“5·12”抗震救灾中出现的“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的新现象。震后,“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成为灾后重建的原则之一。在两年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最能够体现社会参与的是社会组织在灾区城乡社区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发展服务、灾区志愿服务和灾区专业服务。公民参与和机构参与并存、草根参与和组织参加并存、合作行动和自主行为并存,是灾后重建中社会组织服务体...
2010年可说是海地“历史上最差的一年”。年初的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10月开始的霍乱疫情和11月来袭的飓风“托马斯”使不堪重负的海地雪上加霜。原定2月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被推迟至11月。由于灾后重建进展缓慢,海地社会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不稳定因素增加。海地未来的稳定和重建工作将严重依赖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长期、大力支持。
本文选择10个社会组织及其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社会组织统称为“社区型扶贫NGO”。事实上,除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为这些社区型扶贫NGO在灾区的扶贫项目提供援助之外,长期以来还有三十余家境内外基金会或社会组织①为这些社区型扶贫NGO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策划、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动员和组织下,奔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线,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以及安置点社区和学校,开展心理抚慰、社会支持网络重建、资源链接、生计帮扶等服务,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独特功能,探索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模式。
中小学生和教师成为地震灾难中心理受灾最严重的群体。灾后心理援助的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缺乏统一组织和培训,灾后复课的策略缺乏心理学依据等。建议加强面对家长的心理康复,加强教职工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心理援助的工作水平。
本文主要从汶川地震对村镇发展的基本影响评价、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空间布局、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农民利益保障、灾后村镇重建中的产业重建、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社会系统重建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四川灾后受损村镇重建问题。
本文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为基础,在进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开发,治理灾害风险,开展灾后重建。在分析和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陕西省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与模式,对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为贫困地区的防灾减灾、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